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活动 > 全国知青

437封知青老情书走红网络的背后

时间:2007-04-05 11:3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855次
 
             437封知青老情书走红网络的背后
 
  
          在爱情变得浮躁、情感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有两位老知青在40年前写的437封老情书,如今正在网络上蹿红,短短一个月内,浏览量就达到了4万多人,众多博客圈加以推荐,甚至将老情书推荐到博客首页。在每一篇老情书上网后,都有不少网友跟帖,纷纷抒发感动之情。
   
十年如梦写尽痴情
        这对知青情侣名叫崔积宝、李桂茹。今年61岁的崔积宝曾是哈尔滨某大学教授,57岁的李桂茹曾从事文秘工作,目前都退休在家。而这437封信是他们在1968年到l977年这十年间写的两地书信。
        在1966年“文革”开始时,崔积宝和李桂茹都是哈尔滨市第八中学的学生,崔积宝读高三,李桂茹读初二。有。一天,因出校报,李桂茹拿着蜡纸到学生会向崔积宝借油印机,当时年已20岁的崔积宝立即对眼前这位小自己4岁的女生有了好感。两人一直保持着同学间的交往。
        1968年,学生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后,崔积宝和李桂茹分配到了两个不同的农场。由于不能见面,两个人只好靠通信保持联系。
        这些信最初是崔积宝在1968年11月9日先写的,当时他怕影响不好,没有直接将信邮到李桂茹所在的兵团,而是先邮回哈尔滨李桂茹的父母家,李桂茹的父母则将信装在家信里再邮给李桂茹。
        1969年,崔积宝回哈尔滨探亲,便以李桂茹父母的名义给李桂茹所在的兵团发了封假电报,于是李桂茹也有了探亲的机会。可回哈尔滨后,她发现这是崔积宝的主意,便很生气,立即返回兵团,并给崔积宝写了封“绝交信”。这下子崔积宝慌了,为了求得原谅,他不断地写信解释,足足坚持了一年,李桂茹终于被打动。1971年的春节,二人一同回哈尔滨过年,正式确定了恋爱关系。
        此后,两个人通信更加频繁。除了绕弯子从家里转交信之外,为了保证每封信都能安全到达,崔积宝颇费心思。他每次都要从新建的边远连队走上十几里山路,把信直接投到当地邮局的绿邮筒才放心,因大雨瓢泼被浇成落汤鸡的事多次发生。最惊险的一次是他在风雪交加中迷了路,差一点儿被冻死在荒野里。
        1974年,崔积宝终于如愿以偿地来到鸡西市上学。l977年,李桂茹也幸运地被招工回到哈尔滨。于是崔积宝也请假回到哈尔滨,这对热恋多年的情侣终于结了婚。此时他们已相互通信419封,而且两人都不约而同地保存着对方的来信。婚后,他们写信更是彼此对两地分居生活的寄情。直到1978年崔积宝调回哈尔滨时,他们已累计通信437封。
   
朝花夕拾温暖一生
        随着时代的变迁,崔积宝夫妇先后搬了四次家,扔了许多旧东西,可惟独对这一摞已经变黄的旧情书不弃不离,夫妻两人还按时间顺序将旧情书一一封封地编上序号。每次翻看这些老情书,夫妇两人都非常感动,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热恋中。
        1995年,老两口买了台电脑,他们想找一些有情节的文章来练打字,便想起了那一摞旧情书。当敲到第403封信时,李桂茹看到崔积宝在信中这样说:从相识到结合整整l0年,如果写一本小说取名《十年》,我相信会感动读者的。
        前段时间,一位年轻朋友告诉崔积宝,可以将这些老情书传到网上。受此启发,崔积宝于2006年12月中旬在新浪网开通了个人博客。没想到,这些情书在网络上火了。
        为了便于网友阅读,崔积宝夫妇还将博客里的这些情书分为八章,每章的标题大体上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历程和每个阶段的状况。如:第一章《初经风雨》是1968年11月至l969年11月间的通信,反映的是初到兵团的生活和感受;第三章《爱在生长》是l971年6月至l972年1月这半年间的通信,记录了两个人感情的加深和恋人关系的确定;第八章《红了樱桃》是1976年12月至l977年12月这一年中的通信,这是他们准备结婚和婚后生活的记录。
 
        下面摘录两段他们当年的老情书。
        崔积宝致李桂茹(1968年12月21日)
        桂茹,时间过得真快啊!我分在六队,六队离虎林走近路约30里,走公路乘车70余里,比较远,离苏修较近,晚上可以看到苏联的灯光,属一线地区,有哨卡,出入需边防证,住红砖瓦房,有电灯,吃得很好。
        ……我常常一顿吃一斤二两(3个大馒头),体重增长得惊人,同学们都说我胖了,我现在穿咱们发的那套棉衣帽体重为l47斤,和刚来时多长了14斤,这个现象能说明我这里许多情况的。当我拿着镜子看着自己胖胖的脸,回想在家时瘦得如猴子的情景时,感触万分,真是精神变物质啊!(哈哈!)
 
        李桂茹致崔积宝(1969年2月4目)
        我们队的支边青年,有上海和哈尔滨的,北京的只有l个,现在已经变成家属了。上海的和哈尔滨的在我连的分布都比较集中,相互之间的关系不太团结。前几天哈尔滨的同学和上海的同学还发生了一次冲突,我没有介入,他们跟我关系都很好。
    目前,我们的劳动任务是上山清林,就是把山上的杂树、不成材的树木砍掉,留下成材的大树,为伐木打下基础。我们每天早晨上山,晚上下山,中午就在山上吃饭。这活累极了,只是,上山的路非常难走,爬到山上就已经筋疲力尽了,还要劳动。但是非常有意思,我相信,再经过几个月的锻炼,我一定会很自然地爬上山去。春节就要到了,我决心不回家了,跟贫下中农在一起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
   
感人至深网络蹿红
        一封封情真意切的书信,真切地记录了他们心灵深处的爱与乐、苦与愁。在那个漫长的十年里,在那个被爱情遗忘的十年,生活的困苦,前途的迷茫,他们坚守住了这份爱。当他们的脚步已迈入知天命之年时,回首往事,重读信件,仍然是泪流满面,难以释怀。
        一位名为“70年代生人”的网友说,从崔积宝夫妇的信中,我读到一对普通男女在那样一个非常年代,靠着爱情,保持着生活的勇气、激情和希望。在那样一个年代,保持这样一种感情,弥足珍贵。
         崔积宝的学生李加莲说,真没想到他们的过去是那样的传奇,都能拍一部电视剧了。信的内容新颖、丰富、不落俗套,很吸引人。我读了部分信后,感触最深的就是能从中汲取力量,它有励志书的作用。特别是他们不断学习的精神、思想境界的高远。
        崔积宝和李桂茹的孩子崔常丰说,这些信也激励他要像父母那样,好好捍卫爱的纯洁和尊严。
        对于在博客上发表老情书的做法,崔积宝夫妇解释说,他们这样做是想让读者朋友们知道:在那样一个年代,有那样一对普通的青年男女,曾经以那样的方式,那样深深地相爱!
  
 
                             2007年 3月27日《现代家庭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