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活动 > 全国知青

邹静之:下过乡 插过队 人生如其“戏”剧

时间:2006-12-22 12:0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198次
         他原本是个诗人。近年来却因写电视剧而大红大紫。《铁齿铜牙纪晓岚》。他是编剧之一,《康熙微服私望记》整整四部全都出自他的笔下。与其聊天,方知于他来说,写作仅仅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他曾下过乡、插过队、当过瓦匠、扛过麻包、做过烧酒、拉过伴奏、唱过独唱……其笔下人物的多彩或许正得益于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邹静之:下过乡插过队 人生如其“戏”剧
 
                         骆玉兰
 
新派古装戏,关键是观照现实
        记者:从《琉璃厂传奇》到《铁齿铜牙纪晓岚》,再到《康熙微服私访记》,近年来您好像一直忙于创作。特别是《康》剧一连写了四部,开创了中国电视史上“续篇”之最,您笔下哪来那么多故事?都知道续集难拍,因为“续集”创新更难,并且很容易流于模式化,您不怕弄不好会“狗尾续貂”、挨观众骂吗?
        邹静之:我写电视剧可以说都是应“约”而作。我的第一个剧本是《琉璃厂传奇》,由张国立和冯远征主演。那个戏播出后反响不错,找我写本子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热播后,写第2部时我就很有压力,怕费力不讨好。可是《康》剧的市场特好,所以就在市场的“牵引”下一连弄了四部。
       《康》剧的“续写”说实话我是从观众的反馈中借鉴汲取了很多东西。现在这种亦庄亦谐的风格、新派古装戏的路数以及借古喻今、借古讽今、借古批贪的情节,都是逐渐明朗的。也许是我写的戏没赔过钱吧,很多制片人愿意找我写本子。《康》剧之所以市场好在于它能引起观众共鸣。戏播出后好多观众问我怎么会有那么多故事?这故事是不是古书里的?
有谱没有?我觉得任何作品都是艺术创作,比如《康》剧、《铁》剧,故事的大背景包括历史人物乃至贪宫的名字和贪官的某些事儿等,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但故事情节全是编的。
 
务农做工唱歌,劳动中学会了18般“手艺”
        记者:艺术创作尊重市场实际上是尊重艺术规律、尊重观众的问题,您在这些年的创作实践中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
        邹静之:我认为市场是严酷的,有的编导喜欢迎合观众,我是尊重观众。迎合观众的人往往自以为比观众高明,观众爱看武打就加一点武打,爱看哭的就加一点哭、抽嘴巴,我提出的理论则是尊重观众。哪怕是写古装戏,我也要力求是现代的现实视角,因此,比较有亲切感,既不会太轻薄,又不会太煞有介事扳着面孔,我在这几方面做得比较讨巧。
        我的人生经历挺复杂的,这些年的文学创作,可以说我吃的都是生活的老底儿。我非常感谢那些经历和生活,现在我可以跟不同行当的人说很专业的话,我可以和给我装修的人谈瓦工、木工。我原来曾当过白铁工,干过焊洋铁壶的活儿,我做的壶现在我老丈母娘家还用的好好的,我做的白铁水桶我们家如今还在用着,我有一个朋友家用的沙发是我当年给绑的。我盖过房子,当过装卸工、瓦匠、烧砖的、烧酒的,还拉过伴奏、唱过独唱……我曾对自己说,我是个手艺人,绝对饿不死。
        记者:从您的作品不难看出,您一直对京城文化情有独钟,您的生活经历对您的创作影响是不是很大?
        邹静之:我籍贯是江西南昌,出生在赣州,出生几个月就到北京来了。看家谱明末是山东人“东鲁世家。我十六岁半下乡去北大荒,后来又在河南农村插过队。所我现在可以和以上五个地方的人攀亲戚,套近乎。
        虽说不是纯正的北京人,但我特别喜欢北京文化。北京城自元、明、清到现在,延续下来的都城历史,真是养足了那股劲。正所谓京民三品官呀!呀!举个例子,在官园我见过卖鱼虫的老京城人,扎着架子一坐,这么吆喝“来!来!多给,多给!”不像其他地方卖鱼虫的小贩,跟舍粥的似的。还见过一个冬天卖蝈蝈的,我多了句嘴“您这蝈蝈叫吗”?要是那些外省卖东西的小贩,一定会求您、央告您,让您买东西是目的。那位卖蝈蝈的大爷不这么说,他回了一句:“不叫!?不叫,我摔死它”!让人觉得特有风范。叫“玩儿家”。卖西瓜的吆喝您留神过吗?那年我听过一回卖西瓜的吆喝“蜜蜂搭错了窝哎”!您听,有味吧!西瓜甜不说甜说蜜蜂把窝搭错了,搭我这儿了,把一窝蜜买回家吃去吧,那能不甜吗?多生动啊!我不是纯北京人,甚至是机关大院长大的,但我喜欢北京的那种风范……语言中天生来的机锋、反讽,天生的“后现代”。
        我小学一毕业就赶上了“文革”,后来到了北大荒,再回京城时已然28岁,为了养活自己我放弃了考大学,后来选择了电大。我写的第一篇稿子《盖侠其人》投给了北京晚报一分钟小说,居然刊登了。打那开始精神头来了开始写诗,写了多年,被诗刊、北京文学等多家刊登,还得了北京建国40周年诗人奖,也得过人民文学小说新人奖等。可能是因为我爱讲故事,以前也写诗的唐大年有一天和田壮壮来找我,让我写个电影剧本《吹笛人》。我当时也冲,一个星期就写完了,这和写诗歌的关系很大,因为写诗歌对人的语言锻炼太大了。然后就写了《琉璃厂传奇》,获得了春燕杯最佳编剧奖,之后写了《康熙微服私访记》,从此在编剧圈里越陷越深。
 
学了10年声乐,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成为歌剧演员
        记者:我曾看到过一个l997年到2000年的全国文学排行榜,您的诗、散文、小说三种文体的作品连续三年跻身排行榜上,据说,您还写过一部歌剧是吗?
        邹静之:我很仰慕老舍先生,他是生活的诠释者。他对生活的敏感和体味,既自然深入,又不造作、不矫情。老舍先生一生写过很多文体,据我知道他还写过大鼓词、相声什么的,从来是举重若轻的那种感觉。所以,我尝试用不同文体来创作,是想跟读者能有更多交流的渠道。说到排行榜.可能是我运气好.《诗六首》、《女儿的作业》和《我家房后的月亮》3部作品均上过榜。其中,散文《女儿的作业》可能是当年转载最多的一篇散文,后来还引发了语文教育的争论,再后来新概念作文什么的都出现了。小说《我家房后的月亮》是我去甘南扶贫时写的,北影买走说要拍电影,但现在还没拍。
        我写过一部歌剧叫《夜宴》,郭文景作曲,曾在英、法、比利时、澳洲、美国和我国香港都演过了。几天前我接过一个电话,听说年内有望到国内来演。我自己没看过,听过CD,挺好听的。您不知道我是个男高音吧,只要在座的没搞独唱的,我就敢唱两口,美声《今夜无人人睡》原调的能唱到B,我一生最大的失败是没能在舞台上成为一名歌剧演员……我曾为此而伤过心。我学过十年声乐,那可是十年如一日地学!写歌剧是我失败后的梦寻!
 
到不了“江郎才尽”,早弃笔了
        记者:记得曾有位记者问您什么时候江郎才尽,您听后好像并没生气,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邹静之:说到“江郎才尽”,我觉得没什么可生气的。要是有人现在问我你什么时候死啊?我就说90岁就最好了。即使真的江郎才尽,也没什么可气的,人总有写不出来的那一天。天底下不遂人愿的事儿太多了,写不出来就不写了,晒晒太阳不是很好吗?有时想起北大荒死在那儿、留在那儿的哥们儿,我这是占了多大的便宜啊。我父亲今年(2003年)89岁了,母亲91了都还硬朗。赶上好时候了,比着往l00岁活呢。父亲去年赐我一副大字对联,上联是“功名子弟事”,下联是“天地圣贤心”,这是老爷子教诲我呢!
 
邹静之小传
        邹静之,祖籍江西南昌。1952年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在北京长大。l969年上山下乡,在黑龙江省劳动六年,河南农村插队两年。其间务农,做工,演戏。l977年返京,l984年中文大专毕业。l982年始有作品发表,相继出版过诗集《幡》,散文集《美人与匾》、《酒话》、《一地景象》、《风中沙粒》,小说诗文集《骑马上街的三哥》等。1995年开始影视文学创作,曾改编过电影文学剧本《吹笛人》、《大地》、《呼我》、《因为有爱》、《平原枪声》。l997年创作歌剧脚本《夜宴》,2002年创作话剧《我爱桃花》。创作的电视连续剧有《琉璃厂传奇》、《康熙微服私访记》一、二、三、四部,同时,还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一、二部编剧之一。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刊》编辑。   
 
                                  《北京晚报》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