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书画长廊

书法世家“二王”的书法家学及士族生活

时间:2015-10-24 10:0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540次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因为其书法上卓越的成就,被后世称为“二王”。他们在书法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除了自身的努力,也与当时他们的家族有关。他们所在的琅琊王氏家族,不仅地位显赫,书法艺术也是世代相传。

 


王羲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因为其书法上卓越的成就,被后世称为“二王”。他们在书法上具有极高的影响力,除了自身的努力,也与当时他们的家族有关。他们所在的琅琊王氏家族,不仅地位显赫,书法艺术也是世代相传。王羲之从小接受长辈书法家的教育,再加以勤奋的学习,终成书法大家。王献之更是深得父亲王羲之的亲传,最终取得比肩父亲的成就。


      书法作为家学,为王羲之和王献之获得显赫声名奠定了基础。同样,书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士族闲适雅致的生活。


      卫夫人是王羲之姨母根据不足


      按大多数史学家比较认同的研究,王羲之生于303年,卒于361年。王羲之出身于琅琊王氏家族,家族声势显赫。父亲王旷做过淮南、丹阳等地太守,曾参与朝廷大计,是晋王朝南迁的策划者之一。(《晋书·王羲之传》载,“父旷,淮南太守。元帝之过江也,旷首创其议。”)


      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地位更显赫:据《晋书》记载,王敦为扬州刺史,后拜侍中至丞相;王导官至太傅,拜丞相;叔父王廙官至平南将军、荆州刺史。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世称“王右军”。


      王羲之能在书法上取得巨大的成绩,与他的启蒙老师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了解书法历史的人都知道,王羲之有一位著名的启蒙老师——卫夫人。


      卫夫人出生于当地极有名望的家族:河东卫氏。唐张怀瓘《书断》载:“卫夫人名铄,字茂漪。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卫烁后来嫁给江州刺史李炬,得名卫夫人。


      关于卫夫人具体的身世有多种说法,有史书认为她是卫展之女,也有史书说她是卫恒之女。不管她的父亲是谁,可以肯定的是卫氏家族在当时是书法世家。

 


卫夫人作品
 


      卫氏家族中,卫瓘以善草书而闻名。《晋书·卫瓘传》:“学问深情,明习文艺。与尚书郎敦煌索靖俱善草书(章草),时人号为一台二妙。”二人草书同师法于张伯英(张芝)。


      卫夫人自小受家族影响,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关于卫夫人的师承关系,据唐朝张彦远编撰的《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记载,“蔡邕传之崔瑗以及蔡女文姬,蔡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也就是说,卫铄师从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钟繇。但从钟繇的生卒年月(151-230)来看,卫夫人(272-349)应该不是直接拜师钟繇,而是通过其作品临摹而得。不过,不要小看临摹,在古代,好的书迹不易看到,而且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能得到高水平的书作,也能够取得不小的成绩。

 

      关于卫夫人教王羲之学书法一事,史书和后人的诗词都有明确的记载。刘宋(南北朝时代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时期的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记载:“晋中书院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王逸少就是王羲之。


      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作中,有一句“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便是化用的卫夫人教王羲之书法的典故。


      但是,关于卫夫人因为何故去教王羲之书法,又是哪一年去教他等细节,没有详实的史料记载。对于卫夫人的身份,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即她是王羲之的姨母。这个论断在明清时期的书法史籍中比较多见,如明朝陶宗仪《书史会要》卷三载:“王旷,导从弟,与卫世为中表,故得蔡邕书法于卫夫人,以授子羲之。”王旷是王羲之的父亲,由这个记载来见,王羲之与卫家有姻亲关系;清代王国栋所修的《王氏宗谱》更是明确指出,王旷的夫人也是河东安邑卫氏。但这些提法没有史料佐证,一直受到质疑。

 


  王献之《中秋帖》
 


      王羲之曾写有《姨母帖》,描述了姨母去世后自己悲痛的心情,但是这幅作品没有具体的时间,也没有指明“姨母”是谁。因此,我们无法判断王羲之所说的姨母就是卫夫人。


      不过,从史书的记载来看,两家的关系应该是不错的。卫夫人的儿子李充,曾在王导手下做事(《晋书·李充传》:“辟丞相王导掾,转记室参军”),王导就是王羲之的伯父,曾任丞相。给丞相王导做副手,这也是李充仕途的起点。后来,李充凭借自己的才华,享誉当世。《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


      在永和九年那场著名的兰亭诗会中,却无李充之名。根据唐朝张怀瓘《书断》记载,卫夫人“永和五年卒,年七十八。”那么,李充应该是丁忧三年后,即于永和八年到京师建康(今南京)任大著作郎(大著作郎,官名,为编修国史之任)了。(《晋书·李充传》:“除剡县令,遭母忧,服阕,为大著作郎。”)


      就在卫夫人去世前一年,王羲之最小的儿子王献之五岁时,卫夫人还送给王献之一本《大雅吟》。(宋朝姚宽《西溪丛语》载:“王子敬年五岁,已有书意,夫人书《大雅吟》赐之。”)


      叔父也是王羲之启蒙老师


      其实,琅琊王氏也是书法世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善书法,王敦、王导同样也以书法闻名。在琅琊王氏家族中,王廙(276-322年)的书法成就最高,“能章楷,谨传钟法”(羊欣《采古今能书人名》)。南朝王僧虔的《论书》称:“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南朝廙肩吾在《书品》中称:“王廙为右军之师”。唐朝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即有王廙原话:“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出画法。”由此可见,除了卫夫人,王羲之还有另一个启蒙老师:王廙。


      有两大书法大家作为启蒙老师,又加上自己的勤奋刻苦,王羲之终成一代书法大家。有趣的是,因为王羲之在书法上取得的极大成就,在王羲之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衍生出不少逸闻趣事。这些故事,似乎多以后世者鼓励人们学习书法而有意为之,其真实性值得商榷。


      最著名的就是墨池的典故,据传卫夫人在教王羲之书法时,曾以“草圣”张芝在练书法时把池塘的水都染黑了为例,鼓励王羲之刻苦练字,后来王羲之也将自家门前池塘的水洗黑了。关于这个故事,北宋大散文家曾巩曾专门写过一篇《墨池记》,他指出“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显然,他对于墨池这件事是持怀疑态度的。对此曾巩一句带过,没有考证故事的真实性,而是集中论述了如何学习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的精神。

 

 


上下图为明朝画家仇英所绘的《兰亭雅集图》
 
 
 

       实际上,在王羲之年轻时,他声名远播并不是因为书法,而是因为其身上浓厚的东晋文人所常有的从容与洒脱。如今人们常说的典故“东床快婿”,其“主角”就是青年时期的王羲之。


      当时的太傅郗鉴在建康时听说琅邪王氏的子侄都很英俊,就派门生送信给丞相王导,想在琅邪王氏家族中挑选女婿,王导让送信的门生去自家的东厢房随便选择。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年轻人都很值得称赞,他们听说来选女婿,都仔细打扮了一番,竭力保持庄重,只有一个青年在床上露出肚皮,神色自若,好像漠不关心似的。”郗鉴听后说:“这人真是好女婿!”


      郗鉴来到王氏府上,见那个年轻人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这个年轻人就是王羲之,“东床快婿”说法由此而来。这件事在《世说新语》及《晋书·王羲之传》里皆有记载。

 


 


      随着人生经历的不断丰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声誉开始广为人知。《晋书·王羲之传》记载了他爱鹅的故事。山中有位老妇人养了一只鹅,叫声特别动听。王羲之特别想买,可是妇人不卖。有一天他带着朋友去看那只鹅,谁知老妇人听说王羲之要来,赶快将鹅杀了做成佳肴等待他们一行人。王羲之知道后觉得因为自己而导致所爱之鹅被杀,惋惜后悔了很久。


      后来,王羲之为了喜欢的鹅,还给鹅主人山阴道士抄了整整一篇道德经。


      传记里还记载了王羲之富有同情心的故事,他看见一位老婆婆卖扇子,生意惨淡,便在每把竹扇上写了五个字,结果扇子被一抢而空。

 


 


      据众多史料记载,王羲之是在中晚年开始创造书法新格的。《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 南朝虞龢《论书表》:“羲之书,在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南朝陶弘景《论书名》:“逸少自吴兴以前,诸书犹为未称,凡厥好迹,皆是向在会稽时、永和十许年中者。”


      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会于会稽山兰亭,欣赏山水,流觞赋诗。最后成诗三十七首,编成了《兰亭集》。在微醺中,王羲之挥毫而就,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


      王献之参加兰亭诗会未作诗


      王羲之在《儿女帖》中描述了其子嗣情况:“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内外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晋书·王羲之传》记载,王羲之“有七子,知名者五人。”根据后来研究者的资料,人们推断王羲之的七子分别为:长子王玄之、次子王凝之、三子王涣之、四子王肃之、五子王徽之、六子王操之、七子王献之。

 


 


      根据《兰亭集》的全部37篇诗作可发现,当年有41人参加诗会。王羲之的儿子中,玄之、凝之、涣之、肃之、徽之皆有诗作,而在“已上一十六人,诗不成,罚酒三巨觥”的名单中有王献之的名字,由此可见,年少的(9岁)王献之也参加了诗会,不过未能留下诗作。


      王羲之七子一女,皆擅长书法。五子王徽之的性格最像父亲王羲之,生性高傲,豪放不羁。《世说新语》里记载了王徽之为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辞官隐居在山阴(今绍兴)的王徽之,天天游山玩水,饮酒吟诗。一个下雪的深夜,他想如再伴有悠悠的琴声,那就更动人了。这时,王徽之想起了住在剡溪、会弹琴作画的朋友戴逵,他便连夜乘船前往剡溪。走了整整一夜,在即将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又突然叫人返航回家,说:“吾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在七子中,在书法上,真正与王羲之齐名的还是王献之。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做官至中书令,所以史书中有时也称其为“王大令”。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很高,行、楷、草、隶他都十分擅长。沈尹默在《二王书法管窥》中说:“大王内擫,小王外拓。大王之书刚健中正,流美而静;小王之书,刚用柔显,华因实增。”


      作为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身上所发生的故事也多少有些与众不同。王献之小时即开始学习书法,有一次在练书法时,王羲之暗暗从后掣其笔,未能掣动,王羲之赞叹说:“此儿后当复有磊名”。长大后,王献之有一次在壁上书写方丈大字,观者数百人,王羲之“甚以为能”。

 


 


      王献之不仅工书法,亦善丹青。东晋权臣桓温,曾让王献之在桓温的扇上题字,王献之的笔墨误落在扇子上面,王献之就在墨的附近,画了一头杂色母牛,体神甚为生动。这也是“笔误作牛”典故的由来。


      王羲之惟一的女儿,姓名不详,后来嫁给余姚人刘畅,生一子一女。子刘瑾,有才干,曾任尚书、太常侍卿等职。女刘氏,嫁给了谢玄之子谢瑍,谢瑍与刘氏生有一子,这人就是后来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

 

      “伯远”指谁并不确切


      清朝乾隆皇帝喜爱书法,将自己的袖珍小书房命名为“三希堂”。其中藏着三件稀世珍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远帖》,世称“三希帖”。王珣就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根据家族关系,他是王羲之之侄。


      《伯远帖》中的“伯远”所指为谁,并没有确定的结论。一种说法是怀念王玄之。王玄之,字伯远,但他结婚没多久就病逝。永和九年(353年),王玄之参加兰亭诗会时,王珣(350-401)还是个3岁的小孩子,王珣有笔力写就《伯远帖》时,王玄之已去世很多年了。


 
 

 


      还一种说法是怀念王穆。《晋书·王导传》载,“导有六子,悦、恬、洽、协、劭、荟。”其中王洽有二子:王珣、王珉。王劭有三子:王穆、王默、王恢。王劭还有一子王谧,因为王协早卒无子,便将王谧过继给王协一家。王谧,字稚远,很多研究者根据古代命名取字的习惯,推断出排行老大的王穆,字应是伯远。王穆与王珣是叔伯兄弟,而且年龄相差不大,似乎与《伯远帖》内容更贴合,但毕竟王穆字伯远也是推断而来。


      王珣是一位极有个性、极具天资的书法家。《晋书》曾记载了王珣“大手笔”的典故:有一天他梦到一位神人给了他一支特别大的笔,笔杆有房屋的柱子那么粗。睡醒后他十分惊异,并对其他人说:“此当有大手笔事。”不久,梦得到了应验:孝武帝逝世后,哀册之类的文件,全部由王珣负责起草。


      王氏家族的另一代表人物是南北朝时期的王僧虔,其父亲是王昙首,祖父正是王珣。王僧虔擅长隶书,二十岁时已经声名显赫,深受皇帝宋文帝宠爱。王僧虔十分低调,而且懂得隐藏自己的锋芒。在宋孝武帝时期,宋孝武帝有心在书法界获得名誉,王僧虔从不轻易显露自己的墨迹,还常常故意用拙笔书写,因此才得到孝武帝的容留。王僧虔是王氏家族中在理论上最有建树的子弟之一,他著有《书赋》、《论书》、《笔意赞》等书论,在中国书论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智永禅师是王徽之的后代,乃王羲之第七世孙。他本名叫做王法极,号“永禅法师”。智永常年居住在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据说,他准备了许多较大的竹篓,用来装写秃了的笔。日积月累,居然装满了整整十筐,后来,他在门前挖了个深坑,将这十筐的秃笔埋在里面,在上面砌上坟冢,起名字叫“退笔冢”。

 

      智永最令后人熟知的,还是他与祖先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故事。他一直秘密保存先祖的作品,后来传给了徒弟辩才和尚。辩才手里的《兰亭集序》真迹后被唐太宗得到,唐太宗命令当时的书法名家汤澈、冯承素等人临摹数本,分赐给皇太子、各亲王及亲近的大臣,而真迹却最终不知去向。

 


 


 

书法世家 
 
 
 

      10月中旬,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第一期结束后没几天,第二期特展又拉开了帷幕。这一期,书法迷们翘首以待的《兰亭序》来了。

 

      第二期展出的《摹兰亭序帖》无署款,传为冯承素所摹。在众多临摹本中,冯承素摹本最为精美,最忠于王羲之的真迹,这让我们能够一睹“天下第一行书”的神韵。

 

      在中国书法史上,王羲之及其后代的书法有着十足的分量。《兰亭集序》自不必多言,被乾隆皇帝誉为“三希帖”的传世名作:《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以及《伯远帖》,皆出自王羲之一家。王氏家族也成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世家。

 

      实际上,在王羲之取得盛誉之前,作为当时显赫家族之一的琅琊王氏家族,其大部分成员在书法上都有较高的造诣。王羲之正是在继承家族书法所学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对后世研究者而言,除了欣赏这些传世之作的气韵和风采,作品背后蕴藏的时代和生活细节,同样值得探究。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