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油画大师靳之林:知青是我志同道合老战友 ——为《志愿插队在延安》序
这二百多个自愿去延安插队的知青群体是我的战友,是我志同道合的老战友。
我爱延安。我曾经志愿要求插队到枣园大队当农民,却遭不白之冤,九死一生,妻离子散,经过22年的痛苦、磨难和等待,终于在1973年11月落户延安。
那时周总理8月份重返延安后刚刚离开,从上到下都在传达总理的讲话精神。总理看到延安百姓的生活依然艰苦,不禁落泪,要求延安地区三年改变面貌五年粮食产量翻番,彻底改变经济落后的状况。总理的泪水感动了延安人,也深深地感动了我,利用艺术为农民服务、为农业服务、为提高粮食产量服务,立刻成了我当时的奋斗目标。
靳之林作品
1974年5月1日刚来半年,延安城里万人空巷迎来了一批北京的应届高中毕业生,我立刻加入到了欢迎这四十多个知青的队伍中。他们年轻、稚嫩、洋溢着的青春朝气,吸引了我,于是一路跟着他们参观枣园、杨家岭、南泥湾等革命圣地,用照片、速写、笔记记录下了他们初到时的一系列活动。
座谈会上,听到这些学生克服了各种阻力和困难志愿来延安的经历,要为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做出贡献的决心,要为延安的农民服务的热情。共同的目标熔聚了我同他们的感情距离,我视他们为知音和志同道合的战友。
几天后,我跟着送行的大卡车,分别把他们送到落户的枣园、杨家岭、赵家沟、关家庄、张家河等各个知青点,记录下了他们刚到生产队的情形。也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并认识了孙立哲、丁爱笛、于天林等一批坚持在农村,为农业贡献、为农民服务的老知青,并且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靳之林作品
从此,我经常往返于这些知青点,直接参与,亲眼见证,并用照片、速写、文字等所有可能的手段记录下了他们为延安做出的贡献、碰到的问题和克服困难后身心上的提升。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搞农田基本建设时,我曾经同他们一起打坝修田;他们搞农业增产试验时,我曾经与他们一起挑灯夜战深翻土地;他们建设家园时,我曾经同他们一起月下背石头,备料箍窑;他们为百姓治病救人时,我曾经做过“无影灯”、当过助手和挂号员;他们要养好猪,为饲料犯难时,我帮他们从北京的家长那里带来了水葫芦种子;他们驾驶着农业机械奔驰在黄土高原时,我为他们拍下了纪实的照片;他们教书育人时,我画下了感人的现场和孩子们的笑脸。
这些知青点每个队都有特点,孙立哲那个大队主要是为农民的缺医少药、医疗落后服务;枣园大队的民兵是他们的特点,那里有驻军,更多的是军民结合;赵家沟的知青分工非常到位是有整体规划的,另外他们的家长自发地成立了一个家长小组,在北京支援孩子们为延安建设贡献力量。
靳之林作品
我也曾多次往返于这些知青在北京的家庭,向家长们汇报和沟通孩子们在延安的状况、取得的成绩、碰到的问题,直接感受到了家长们对孩子们的支持。我不仅成为了家长们和知青们之间的沟通信使,也成了他们的亲人。1975年初,我在北京连续走访了赵家沟小组各位知青的家,带了家长们的书信和一大堆物品返回延安。那时正是春节期间,公交车已经停运,我将物品裹成了一个大包袱,连夜步行到赵家沟知青点,给他们送去。一路上我吟出了下面一首小诗:“大雪纷飞夜,背上家长心;夜走青化砭,春节看亲人。”
我的家成了这些知青们在延安城的“大本营”。他们每次到延安时,都会在我的陋室里面来坐一坐、吃顿饭、聊一聊。我到他们那里时,他们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我后,大家一起挤在女生窑洞的热炕上彻夜长谈。我曾经把外甥安排来延安同知青们一起劳动和生活,接受教育、感受激情,但令我后悔莫及、终身遗憾的是,他刚刚从延安返回唐山就赶上了那场大地震,不幸身亡。
此后,我同这批知青一起又迎来了75年、76年、77年几届自愿来延安插队的知青新战友。通过这些年的交往,我同这些志愿来延安插队的知青以及这些知青的家长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至今完整地保存着那些年的照片、速写、文字等一大批原始资料。四十年前的场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靳之林作品
回首往事,这些知青以及家长们当时的行为和举动永远是激励我的,终身难忘的精神动力。对于那段历史,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政治的角度评判,应该更多地从精神层面审视。精神和政治是不同的,这样斗志昂扬地投身到建设祖国的热潮中,靠的是精神不是政治,政治口号调动不了人的热情。那些服务于延安人民的愿望,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决心,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永恒的。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凝魂聚气的精神,是什么时候都不会改变的,永恒的!
他们来延安时自然,走也自然。来,是怀着改变陕北落后面貌、为老区人们服务的决心,怀着改造旧世界的同时改造和提升自己、接好革命班的信念来的。走,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全国掀起了一个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建设祖国四个现代化的热潮中离开的。在经过了艰苦环境下的磨练后,他们中的大部分人离开陕北上了大学,投身于实现国家的农业、工业、军事和科技四个现代化这样一个更大的目标,走上了祖国建设的更大舞台。
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的人生使命。我在他们这些志愿去延安插队的知青身上就看到了这种精神。一个民族,只要有这种精神,就能够不屈不挠,战胜任何困难,建设好自己的家园。只有具备了这种精神,有这种使命感,我们才能够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靳之林作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农耕文化,而现在的城市化造成了农耕文化的完全断裂。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大批的知识青年到农村与农民深入结合,对于中华民族的群体文化、民间文化的了解和传承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这个意义许多人短期内是无法理解和体会的。我就是由于深入到了民间,从此走上了关注群体文化的路,才得以研究和认识中华民族的本原文化。
中国的文化有着先天的优势,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结晶。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地解读我们的历史,中国精神从哪里来呢?从这个角度看,知青同农民的群体文化的结合,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的贡献是现在无法估量的。
他们这些自愿去延安插队的知青,是一个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群体。他们热爱群众,和群众结合,为改变延安的落后面貌献身,勇于担当,有使命感。我为有他们这些志同道合战友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这种精神,这个精神是永恒的!不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