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简介

时间:2015-01-19 02:5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65次
1965年,第一批北京知青赴新疆虽然只有221人,却是来自首都中学的应届毕业生。有的放弃了已考上的大学和在京工作的机会,报定一种崇高的信念,自愿报名参加了开发大西北的壮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于1954年10月7日,已经走过了光辉的56年历程。


      1949年担任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的王震将军,率领所属第一兵团二、六军数万名指战员,参加了消灭盘踞在陕甘宁青国民党军队后,穿过沙漠、翻越天山和平解放了新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二、六军大部和五军(民族军)的大部、二十二兵团的全部集体转业组成。1950年这支经过长征,参加过南泥湾大生产和延安保卫战的英雄部队又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开始了新疆的大生产,从此在新疆拉开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长期生产建设的序幕。他们是第一代兵团人。兵团精神,就是红军、八路军光荣传统和战斗作风的继续和发展,是南泥湾精神的弘扬和光大。兵团精神感召和激励了全国一代代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来到新疆,参加入建设与保卫边疆的队伍,继承与履行着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成为兵团的中坚力量,谱写着兵团在21世纪的“二次创业、再造辉煌”的新篇章。

 


 


      新疆的边境线很长,在全国解放后,周总理传达毛主席指示在新疆组建了兵团,要兵团担负起建设、保卫边疆的重任,要成为稳定新疆的核心;所以兵团是穿军装不带领章的解放军,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在边疆守卫、建设了半个多世纪,在新疆万顷亘古荒原上谱写了屯垦戍边的壮丽史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几代兵团人的不懈努力,为新疆建立了早期的工农业生产体系,打下了不断发展的现代化工农业生产基础。目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各民族人口240余万。14个工农业师,170余个现代化农牧场,700余个独立核算的工交商建企业和一批科教文卫等行政事业单位遍布全疆,同时担负着艰巨的保卫边疆的任务,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集农工商兵一体化的经济联合体,是一颗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出重要历史贡献的西域明珠 。现在 ,正在为祖国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异彩。

 


 


      从五十年代起,就有内地知青陆续支边来到新疆,最早的江苏、湖北、安徽成为最早的支边青壮年。1963年,上海知青是大城市集体到新疆的先行者。1965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处在积极发展、迅速前进的高潮之时,在“好男儿志在四方”、祖国需要我“打起背包就出发”的时代感召下,大批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青年告别父母,远离家乡,来到新疆,来到兵团,成为光荣的第二代军垦建设者,亦被称为成为第二代兵团人。他们坚定执行毛主席的命令,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新中国早期的知青史。新疆的魅力和兵团多年的培养教育,使他们发扬了红军传统和延安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这些兵团人一干就是几十年、一辈子,甚至于几代人,真正是献了青春献子孙, 继承了兵团精神,在“屯垦戌边”中默默的奉献、苦苦的追求,汇入了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渊源。创造了兵团的辉煌。

 


 


      北京也和全国一样掀起过上山下乡的热潮。北京知青赴新疆是全国学习上山下乡的先进典型董加耕、邢燕子、侯隽等的实际行动。当时,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经历了一番艰苦卓绝的创业,正在西部崛起。北京市政府关心着西部,第一次向新疆兵团输送了知青。北京很慎重,在挑选人员时曾经过自愿报名、口试、面试后才通过,并且发过批准书。兵团送给我们的见面礼就是朱德同志1965年8月1日的题词“建设边疆、保卫边疆”。 北京虽然只有221人,却是来自首都九大城近郊区中学的应届毕业生,因此代表了首都,除了汉族,还有回、满、蒙古、朝鲜、壮等少数民族和华侨青年。祖国的号召就是我们的理想,边疆的需要就是我们志向。为了实现用自己的双手亲自开发、建设新疆的愿望,于是就出现了有人自己办户口、背着家长、到处走后门、挤上了西行的列车;有的放弃了已考上的大学、中专等学校,有的放弃了在京工作的机会;有些高级干部子女放弃了在首都优越的生活条件,甚至有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也到那里,他们报定一种崇高的信念,自愿报名参加了开发大西北的壮举。北京档案馆里当年来疆第一批的总人数为159人,事实上我们是221人,差异的几十人就包括了那些放弃深造、临时迁户口、没有被批准、没有穿军装、自己上了车的知青,还有大多数亲戚在中央单位工作的湖南、浙江、河南、安徽、黑龙江、山东等地的知青,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北京走后门,加入了北京知青的行列。离开北京的时候,北京市领导亲自到车站送行,新闻媒体报道了他们的消息。一年后,文革开始,全国停止了输送知青赴新疆,这221名北京知青是北京和新疆兵团史上以高、初中毕业生身份集体志愿支边的知识青年,就成了北京和兵团史上的“绝唱”。

 


 


      在新疆,北京知青被分配在建工一师、建工二师、设计院、农业六师的工矿、场团、医院、机关、学校。在兵团,他们经受了磨练,经历了“文革”的洗礼,有着传奇般的边疆记忆和难以忘却的支青生活。他们和千万人一样把汗水、鲜血以至生命献给了新疆。几十年来,随着工作需要转战南北,他们的足迹踏遍戈壁,跨越天山,在兵团各师的农业、工业、水利、铁路、公路等建筑工程和文教卫生岗位,都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记忆和奋斗的汗水。


      北京知青赴疆距今45周年了,全部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已离开了工作岗位。目前少部分还在兵团,大部分回到北京或内地。可是他们对曾经生活过、工作过的新疆深深眷恋着,他们还在关注着兵团的一切,他们珍惜这段感情,因为兵团是自己的第二故乡。于是在2004年他们自费集体出版了《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2500册,送给新疆各单位1000册,送给北京市九大城区政府、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媒体和当年北京知青的母校共1100册,我们自己手中已所剩无几。

 


 


     《天山脚下的北京知青》以特有的兵团风貌,各族人民的生活风情,围绕亲人、战士、首长、自动支边的人等不同环境人物背景,述说着北京知青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响应号召,主动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把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大西北。在新疆的戈壁荒野、雪山草原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在兵团的农牧场团、连队,工矿企业基层和机关、学校、医院里发生的故事,锻炼成为第二代兵团人的亲历,表达了那个年代响应党的号召,把国家利益看做高于一切的崇高境界,表达了在兵团留下了青春的脚步和挚诚的心愿。他们用心血和真诚,写出了真实的兵团,可以看出他们的颗颗奉献之心、乐观向上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的青春滋润了新疆这块热土,为兵团增添了鲜艳的色彩。通过他们珍惜这段感情,配合党中央开发西部的精神,宣传兵团、歌颂兵团战士,反映了他们具有的时代责任感和内心深处具有现实意义的深刻呼唤。


      这是一本资料性很强的“原生态”文集,纪实性作品。有感情,很健康、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虚假的造作。真实记录了为“屯垦戍边”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虽然很少被人提及,可是他们的事迹将永远载入史册。是一份了解兵团,走进西部,为推进新疆和兵团各族人民的友谊和发展、建设,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