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朋友纪实(连载十四)

时间:2010-05-17 06:3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41次
 
 
              朋友纪实 (四十)
 
    第九病区是省立医院出了大名的病区,除了这里住院的都是老革命、老干部、省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外,主要是这里有全院独此一家的一个临时党支部。
    临时党支部是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发起组织起来的。当时老干部因慢性病住到第九病区,他看到许多老同事、老战友在医院里成天没精打采地混日子,有的为病痛困扰的生不如死,有的对医护人员采取敌视态度,拒绝配合治疗;还有的小病大养,成天吃吃喝喝、吹吹拍拍;更有甚者,借着在职有权,公然向组织要名要利、索取钱财礼品,在住院期间玩赌博,看黄片,很不想个样子。老干部就约了几个老战友,在九病区组织了一个临时党支部,为每位住院的党员干部还建立了临时党员档案,支部按照党章的要求,选举了支部委员,全体党员每周都有一次支部生活。
    临时党支部的建立,使得第九病区一下子变了一个模样。省委组织部后来知道了这件事后,还派专人到病区了解了一次,发现参加临时党支部的党员干部来自各个单位,都是自觉自愿参加的,虽然不用单位把组织关系转过来,但是党员们坐在一起,感到又一次回到组织里来了;支部第一任书记是一位老红军,他参加过三湾改编,他对“支部建在连上”的意义感受非常深,他经常跟老病友们坐在一起回忆往事,后来,老红军因病去世了,他留下了一句话,希望战友们把临时党支部的工作接下去。
    临时党支部从第二任支部书记开始,连任了几届,都是同一个人,就是支部发起人之一的那位患慢性病的老干部。他之所以对支部生活情有独钟,源于他在白色恐怖的敌占区组织过地下党,就是被捕入狱,也坚持组织狱中的党员开展对敌斗争。每当回忆起往事时,他总是热泪盈眶、心情激动万分。他喜欢敞开胸怀唱《国际歌》。每当支部生活时,他总是要先到各个党员的病榻旁询问病情,对于长期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党员,他们就把支部生活搬到党员的病房里去办。他们经常在一起唱老歌、唱山歌,有时会感染着来病区探视的家人们和许多住院的民主人士。大家都说,九病区总是那样阳光明媚;即使是到了临终的时刻,许多党员都是满怀着微笑闭上眼睛;当党员病愈出院时,临时党支部总是要给党员送上一份住院期间的政治表现的组织鉴定。
    一位住过第九病区的老党员跟俺提到过九病区临时党支部,真是把党的光荣传统带到了党员的病区生活中,支部的生活,使每位党员总能保持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总能永远在心中树立起一块难忘的丰碑。
 
              朋友纪实 (四十一)
 
    今天是五一劳动节,俺听朋友说自己跟五一节特有缘。俺不解地问过他的朋友,说几乎每年一到五一节,他准能赶上出差在外边,准能碰上许多意想不到的事,而且能永远记住。
    俺要他说一件来听听。朋友指着桌子上的一小瓶50的化学试剂说,就说说它吧。朋友当时跟俺一样也在大三线的工厂实验室工作过,那时工厂都建在深山老林中,远离城市,远离交通线,要置办一点仪器、药品得提前三个月开出订单,上报地区采购供应站统一办理团购,一切都是计划供应,有的东西还要特批。就像朋友当时所需要的基准试剂,不仅需要主管部门层层审批,还得亲自派两个人去采购。
   记得那次朋友拿着地区药品供应站的审批件和采购清单到了省会中心试剂公司,人家一看就说手续不全,你得再到省里卫生厅去批一下。二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卫生厅已经是晌午了,人家主管还真帮他们忙,但甩出句关照话,却把朋友他们吓了一跳。人家说,马上就要过五一了,你们可能拿不走东西了。朋友问怎么回事?人家指着他们的清单说,你们看看你们采购的试剂数量不大,但品种不少,每个品种只有几克,最多的也不过50,但最要命的是你们采购的全是“剧毒品”!这必须到市公安局毒品科备案才能办理。当时听到此言,朋友他们倒吸了一口冷气。后来到了毒品科一说,人家二话没说,就把审批件和购物清单全扣下了,说是节后再来办理吧!人家警察还笑呵呵地跟他们建议,来一次省城不容易,又赶上五一节,好好玩玩。
    朋友是个直性子,领导交待的任务,必须430前赶回工厂,入库封存!朋友就跟人家解释,人家一句话把他噎得半天说不话来:你们采购的是“剧毒品”,一毫克就能要成千上万人的小命,您说俺们能让您大摇大摆地带在身上,大五一节的出了事,俺们谁也不能负责任!
   朋友非常懊悔,怎么当时没长个心眼,把五一节这茬事给忘了,早知道是这么回事,他说死了也不会冒傻气出这趟苦差。没办法,只好跟单位发了个电报,获得领导特批,在省城过完五一再回厂。朋友说这样的事并不是人人都能碰上的,可是偏偏让他赶上了,而且还是五一节,能让他记住一辈子也忘不了。
 
               朋友纪实(四十二)
 
    在俺的记忆中,有一位让俺至今难以忘怀的知青朋友,俺们既是兵团的战友,还是煤矿的矿友,当年俺们从不同的学校,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的。
   记得当时俺们同时分到一个宿舍、在一个掘进班,在一个掌子面工作,虽然不是同一个学校毕业的,但都是老北京人,自然而然就成了非常要好的炕友了。朋友非常健谈,喜欢开玩笑,无论工作多累,他总是要在被窝里给大家讲几个井下的笑话。司空见惯,大家如果哪天没听到他的故事,即使炕再热,也迟迟不能入睡。
   朋友天生就是个读书人,当时虽然只上到了初二就提前毕业了,就离开了父母到边疆来了,但朋友始终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从家里带到兵团的各类图书就占了一个柳条包,那里还有一台所有知青连队中唯一的一台三用幻灯机,那是他用自己卖报纸攒的零花钱在新街口幻灯机门市部买的。人家听说他要带到边疆去,还赠送了他三套赛璐珞幻灯片、一本制作幻灯片的参考书和一些毛笔、彩色药水;那三套幻灯片中有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的场面、有毛主席语录、有工农兵的镜头。当时,在完达山的深山老林中,由于交通闭塞,赶上山里大雪封路,一连半个月看不到报纸、家信,也没有电影队来放电影,大家就全指望着在露天看朋友放的幻灯片,那时人们一看到银幕上出现毛主席的镜头,就有人高喊口号,更多的人是含着热泪在那里鼓掌。每天放映的片子中虽然都是老一套,但人们百看不厌,就连山那边其他连队的人也打着手电、马灯翻山过来看。朋友每天都要把矿里发生的好人好事,用彩色药水画在片子上,当人们看到自己的形象或事迹出现在屏幕上时,对自己或是周围的人都能起到一定的鞭策和激励作用。有一次,附近一个国家煤矿还来人请朋友带着幻灯机过去给他们那的老少爷们放了三天三夜。那一年,朋友被评上了“毛主席著作学习积极分子”。
    朋友在矿里开了唯一的图书室,就在大食堂的一个角落里。除了沈阳军区的《前进报》、《兵团战士报》外,就是一些过期很长时间的《人民日报》了,矿里给朋友打了一个玻璃柜子,里面放着朋友和大家带来的各类图书,其中政治书籍占了一大半;还有一小部分是矿里的技术图书,还有大家自己编撰的施工手册、安全须知等等油印书(大家都经历过文革,刻蜡板、油印文字非常在行);而那些文艺图书就只能放在朋友的大柳条包里了,要看也只能悄悄地到俺们宿舍去借,平时要看也得偷偷地看,就像做地下工作一样。就那些图书来说,对每个知青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大家把书看得比生命还宝贵,有一次一个外表非常弱小的女战士在看高尔基的《母亲》,被指导员看到了,要没收她的书,并要她在全连大会上检讨自己看封资修书籍的错误。但女战士突然变得就像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指着指导员的鼻子说,该检讨的是你这个敢污蔑国际共产主义大文学家的跳梁小丑、无知!此事件发生以后,该指导员在大家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搞得他夹着行李灰溜溜地滚蛋了。
   朋友的图书给大家带来了快乐,也带来了机会,许多人在矿里都在继续学习,后来有不少战友从边疆上了大学,圆了自己儿时的梦想。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