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我的白洋淀“圆梦”之行 作者:严涛

时间:2007-08-07 01:05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40次
 
 

 渔家出湖

200)this.width = 200;if(this.height > 300) this.height = 300;"" border=0> 
芦苇荡
200)this.width = 200;if(this.height > 300) this.height = 300;"" border=0> 
雁翎队纪念馆门前
200)this.width = 200;if(this.height > 300) this.height = 300;"" border=0> 
名荷园中的荷花
200)this.width = 200;if(this.height > 300) this.height = 300;"" border=0> 
 嘎子村口的嘎子象
200)this.width = 200;if(this.height > 300) this.height = 300;"" border=0>
    记得在上小学的时候,学过一篇叫《小英雄雨来》的课文。由于時间久远,我对课文中的具体内容已经淡忘,只是依稀记得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个家住白洋淀,名字叫雨来的小孩,他是个儿童团员。课文讲述的是他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机智勇敢地与日本鬼子作斗争的故事。从此,我知道了离北京不太远的河北保定地区有个叫白洋淀的地方。
    1963年,电影《小兵张嘎》上演了。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个电影在当时的孩子们中间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影响力是可想而知的。电影中的小主人公张嘎子在我的心目中成了不起的小英雄,成了我崇拜的偶像。爱乌及屋,小嘎子战斗过的地方……那个烟波浩淼,芦苇成片的白洋淀也成了我儿时无限向往的地方。在那个年月,我是没有机会,更没有条件去游览白洋淀的,白洋淀只能出现在我童年的梦中。在我的梦里,白洋淀是美丽的、是神秘的、也是遥远的……。
    几十年的光阴转眼即逝,一晃就到了退休的年龄。年轻的时候,我曾有机会去参观过延安、西坡坡等革命圣地,也到过“五战士”跳崖的狼牙山主峰棋盘坨等等。却始终与白洋淀无缘相见。没想到退休后,我的机会来了。2007年7月17日,单位老干部处组织离退休人员到白洋淀参观游览,我积极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圆了我儿时的梦。
    根据资料介绍,白洋淀属典型的北方湿地,这里物产丰富,是鸟的王国,鱼的乐园,多种水生植物的博物馆,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被人们誉为北国江南。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还是威震冀中平原的水上抗日游击队……雁翎队的主战场。这些介绍更勾起我想尽快一睹其“芳容”的强烈愿望。
    经过二个半小时的行驶,我们乘坐的旅游大巴士抵达了位于河北保定地区安新县城附近的白洋淀淀区。停车场就在湖边,一下车,一股略带水腥味的热浪就扑面而来,今天是个大热天。向湖里望去,好一个天然的大湖!湖水连天,芦苇成片,很有气势。此时的湖面上笼罩着一层淡淡的薄雾,使湖中的景物显得有些飘渺。这层白纱般的雾气给白洋淀平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按计划安排,我们要乘船游湖,然后去一个岛,参观游览那里的“白洋淀文化苑”。大家沿着湖边的一条路向码头走去。路边,一排卖当地土特产的货摊一个挨着一个,见有游人过来,货摊主人们的叫卖声就开始此起彼伏。这些当地土特产中有曾名噪一时的红心鸭蛋,有鲜的莲蓬、菱角、莲心等,还有用湖里产的螺蛳的壳制做的各种工艺品,以及草编的各种器皿、储物箱等等。
    我们乘坐的船启航了。这船是以液化石油汽为燃料的机动船,看来当地人已有了较强的环保意识。游船在茫茫湖区破浪前进,远望,湖水连天,雾气中的天有点灰蒙蒙的,水似乎也是灰蒙蒙的,水天一色,一望无边;近看,被一片片茂密的芦苇林分割成的河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地伸向远方。根据资料介绍,白洋淀总面积达366平方公里,被3,700多条沟壑,12万亩芦苇荡和10万亩荷花荡分割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143个淀泊。
    我们的船在芦苇荡中穿行,船过之处,两边的芦苇丛中时而有野鸭或野鸟因受惊而飞起。湖水荡漾处,一片野荷花荡展现在眼前。此时恰逢荷花盛开的季节,朵朵粉红色的荷花怒放着,在翠绿的荷叶映衬下,显得格外的娇艳无比。对于我们这些久居都市的城里人来说,能在天然的湖泊中,观赏到那么一大片野生的荷花,实属难得!怎不令人心旷神怡?
    船在航行中,时而能见到几条当地渔人的小船,小船的主人们熟练地划着桨,驾着小船穿梭在芦苇荡中,他们正在捕鱼捉虾。介绍说,当地渔民传统捕鱼捉虾的方法有很多,比较有意思的方法是将特制的渔网和用草编成的虾篓子事先下到水里,用木桩固定好,让鱼、虾“自入罗网,渔民定时去“取”。据说游人可以随渔民的小船去溜网和溜虾篓子,当渔船满载而归后,游人可以到渔民家里去,看着他们将刚刚捕到的鱼虾做成有当地特色的渔家饭。
    有一次,当我们的船路经一处芦笋荡时,有一条小渔船突然从被密密的芦苇遮掩住的小河道中钻了出来,这情景立即引起了我的遐想。遥想当年,雁翎队的战士们就是这样利用白洋淀的复杂地形,神出鬼没、出其不意地打击日本鬼子的汽艇的吧?!
    在阳光的照耀下,湖面上的薄雾终于散去,天蓝了,水也清了。眼前的碧水蓝天,荷红叶绿,渔船点点,构成了一幅多么和谐而美妙的水乡画卷。置于此等美景之中,如何能不陶醉其中?恰似人在船中坐,船在画中游。此时此刻竟疑是自己进入了梦境,这难道就是我儿时向往过的地方?就是小兵张嘎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就是我童年梦中的白洋淀?对于我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然而,一切似乎又是那么的熟悉,因为这里明明曾经出现在我童年的梦里。
    弃舟登岛,走出码头,一座九龙壁展现在眼前。在封建帝王时代,这可是皇家御用之物,乡野民间岂敢建造此物?原来,岛上有座清康熙年间修建的水围行宫。怪不得在这么个小岛上会出现如此“神圣”之物呢。
    在九龙壁右侧,有座高大的仿古城门式的建筑,这就是雁翎队纪念馆,也是我们这次参观的重点。“城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黑底黄字的匾额,上面是抗日战争时期曾任八路军华北冀中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将军亲笔题写的馆标:“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据说老将军题词时已是99岁高龄。
    纪念馆内以大量的图片、珍贵的历史像片、以及保存下来的革命文物、战场模型、情景塑像、以及投影等声光电现代化设施,向参观者们详细介绍了这支水上抗日游击队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依靠人民的支持,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以镰刀、铁叉、抬杆等极其简陋的武器,机智、灵活、勇敢地与敌人周旋,伺机痛击日、伪军的英雄事迹。他们端炮楼、锄汉奸、出没在芦笋荡,袭击敌人的巡逻艇和运输船,破坏敌人的水上运输线,把敌后水上游击战搞得有声有色,把敌人弄得焦头烂额!
    参观中,我见到了一首当时流行在白洋淀老百姓中的民谣:“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介绍说,大抬杆是当时民间自制的土武器,是水上猎户用来打水鸟用的火枪。雁翎队的战士们硬是用这种“土炮”打得鬼子闻风丧胆!据说,在北京的“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抗日战争馆”里,就有当年雁翎队使用过的小木船和大抬杆展出。
    通过这次参观,让我弄明白了一个多年的疑问,那就是究竟谁是《小兵张嘎》中的主人公张嘎子的原型?有人说,当年雁翎队队员赵波是嘎子的原型,他十几岁参加雁翎队,是队里的小侦察员。赵波是河北安新县老庄头镇赵庄子村人,现在已是85岁的老人。还有人说,在天津有位叫燕秀峰的老人才是张嘎子的原型,他也是十几岁参加八路军的抗日游击队,是当年冀中一带有名的抗日小英雄。然而,《小兵张嘎》的原创作者徐光耀却说嘎子这个人物没有具体的原型。我想,嘎子是个被典型化、艺术化了的形象,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当年抗日游击队里的小战士的影子。或者可以这样说,当年雁翎队中的每个队员都是嘎子的原型。那场战争已经过去了60多年,不少当年的具体事情和细节恐怕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们渐渐淡忘了。但是,我们仍然坚信,“雁翎精神”永远不会被后人们忘记,因为这种民族精神是永存的!
    参观完纪念馆,就去参观康熙水围行宫和沛恩寺,这两处建筑都在九龙壁的左侧。行宫有三进院落,建有正殿、配殿和围廊,进入大门后的第一座殿被称为“大殿”,其功能相当于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是皇帝办公和接见大臣的地方。殿内正中是皇帝的龙座和龙案,两侧靠墙摆放着皇帝全副仪仗用具。除了“大殿”之外,后面还有书房、寝殿、御膳房等。当然,这里的宫殿与北京故宫相比,无论是规律,还是豪华程度都远远不能同日而语。可它们也是雕梁画栋,气势非凡,在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岛上也是雄伟无比了。资料介绍说,康熙和乾隆这爷孙二位皇帝曾先后多次来过这里“行水围”,可见,这里的自然风光有多么大的魅力!毫无疑问,当年的行宫附近也是不让普通百姓靠近的。
    行宫的隔壁就是“敕赐沛恩寺”,为皇家禅寺,由康熙帝亲下诏令修建,该寺也是行宫的组成部分。导游介绍说,“敕赐”乃皇帝亲自下诏,而沛恩是广施恩泽,内含天朝盛世,全民受益的意思。寺中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寺内殿宇轩昂,佛像金碧辉煌,各殿门前的香炉上方烟雾飘渺,寺内弥漫着阵阵香气。没想到,这里的香火还很旺盛。在寺中,我看到一块刻有“沛恩寺重建碑记”的石碑。碑文记载,自“康乾盛世”之后,清王朝便明显地走向没落,后来的几位皇帝就再也没有心思来这里“打水围”,更没有财力维护和修缮这组建筑群,最终导致它们倒塌、毁坏、消失。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行宫和沛恩寺是后来按原样重建的。
  在这个名为“白洋淀文化苑”的小岛上,除了我们已经参观过的上述几个景点外,还有“世界名荷园”、“荷花淀”、“苇田自然生态区”等景点。另外还有一处能为游人提供食宿服务的“嘎子村”。
    名荷园中,一个个形状各异的荷花池连成一大片,不同的池中种植着不同品种的荷花。这些不同品种的荷花从颜色上分,有象牙白色的,也有粉红色的;从花瓣的形状分,有肥厚而丰满的,也有纤细而瘦长的;以花的大小来分,有小如盖碗的,也有大如天上满月的。莲花飘香,荷叶吐翠,微风袭来,叶动花摇,朵朵荷花显得那么楚楚动人,惹人喜爱,“害”得我在荷花池畔流连忘返,不忍离去。此时更让我想起了古人赞莲“出污泥而不染”的诗句。介绍说,这里引进了国内外数百种转基因名荷,使荷花品种达668种。
    到了吃午饭的时间,按照安排,我们要在嘎子村吃午饭。嘎子村前有条长满芦苇的小河,河上架有一座小小的木桥,我们走过木桥就进入村中。村子里的农家小院一律是青砖、灰瓦的房子组成的四合院,村子里的街道也是用青砖铺成。大槐树、石碾子、破渔船、窄窄的胡同,处处透着水乡特有的古朴,和带着土味和野味的典雅,好一个地地道道的正宗小渔村。村口处立着一尊张嘎子的塑像,这个“嘎小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腰系皮带,站在石头基座上正神气地向大家招手呢。有趣的是,我看到在一家农舍的房顶上还站着一个嘎子,这个“坏小子”正手拿一团茅草堵人家的烟囱呢!原来这是电影《小兵张嘎》里的一个情景。我注意到,每个小四合院的门外都挂着个小木牌,上面写有“胖墩家”、“老罗叔家”……等等,这些也都是电影故事里的人物。我在村里还看到一些挂在农舍外墙上的浮雕画,画的内容是反映当年雁翎队打击日本鬼子的。有的地方还有介绍当地风俗习惯和民俗文化的说明牌,内容有介绍当地特色饮食的,介绍水乡婚俗的,还有介绍民间谚语的等等。在村子里溜达溜达,看看这些说明,也很有意思的,还能长知识。要是能在这样的渔家小院里住上几天,亲身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渔家生活,该是怎样的惬意?可惜我们这次是没有这个机会了。
    大家在村里的饭店吃了顿渔家饭。满桌子的菜中,绝大部分是用产自湖里的鱼虾烹制而成。不过,我最喜欢的一道菜并不是用鱼虾做成,而是用鲜荷叶和鸡蛋做成,是用切碎的鲜荷叶掺入打散的鸡蛋液,摊成鸡蛋饼。黄色的鸡蛋,翠绿的荷叶碎,荷叶的清香和鸡蛋的鲜美融合在一起,吃一口满嘴留香!据说这里最有特色的一道菜是“帖饼子熬小鱼儿”,当年乾隆爷吃后都赞不绝口,给这道菜改了名字叫“半蒸半煮”。还下令在当地挑选了二位擅做此莱的厨子到北京皇宫的御膳房任职,专门为他做这道菜。遗憾的是,我们吃的是集体餐,单位预订时没有点这道菜。不过这样也好,留点悬念,待下次来时再吃这道菜吧。
    下年三点半,我们结束了在白洋淀的参观游览活动,乘车返回北京。其实,这里可供选择的游览项目还有很多,我们不可能都一一参加。虽然我们这次的参观游览时间很短,参加的游览项目也有限,但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难忘的。这次的白洋淀之行圆了我儿时的梦,白洋淀在我的心目中不再遥远。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