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儒:有经历的人生更精彩
他能把《大腕》中仅一分多钟的戏演绝,在结尾的短促时间里,整个屏幕全被他脸上的狡猾老到占满了。台词吐得颗颗如爆豆,把冯小刚念白的精彩抒发得淋漓尽致。看他那一分钟的表演,简直见识了一群房地产商的嘴脸。李成儒,圈里有名的商人出身的演员,现在又担任了自己主演的电视剧《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制片人。谁也不会想象到他曾经是从最贫穷中成长奋进的,43岁才重返演艺圈排戏。
春天,就是柳芽不能吃了
李成儒的父亲早亡,母亲独自拉扯11个孩子。没有固定工作,就没法挑活儿。扛枕木、当大师傅、当保姆养育幼小的孩子们。贫困中失去两个儿子,成儒是老九,成了有幸存活的九分之一。
成儒对于童年的回忆,没有童话与糖果的味道,只有对饥饿的体会和对野菜的辨别力。每当柳絮飘飞的时候,在别人看来是春意盎然,在他看来则是柳芽不能吃了。他的菜谱是应季野菜、槐花儿、柳芽儿、白菜帮、豆腐渣、豆饼。饥饿使目光所到之处都有了食用价值,能进嘴的就是好东西。穷孩子不懂得珍惜花草,在他看来中看不中吃的老柳叶没有任何美丽可言。
贫穷中的快乐全是从艺术中得到的。兄弟们都学京剧,家里就是个小科班。每逢周末,回来的哥哥们就教他学戏。6岁上学的就是《李逵下山》,一家人有拉有唱,有教有学,贫穷被欢乐冲淡了,演员的梦就扎根在了心里.自此十几年不改。
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还受着冲击。他l2岁报考戏校时被拒之门外,理由是出身不好。,京剧还是照常学,家庭式科班一直持续。由此他深得好处,“不懂京剧的演员是一条胳膊的演员”。他觉得京剧是纯艺术的宝藏,从中有取之不尽的绝活儿。京剧让他身上有了中国人的气度魅力,懂得了传统的珍贵。有京剧相伴的岁月坚定了他对梦想不变的执着。、
再难的月子也坚持上课
1971年参加工作的成儒进的是北京服装厂,当学徒工,月收入16块钱。如果没遇上恩师董行佶,他的道路将沿着工资“16元、l8元、21元……”的轨道耗尽青春。
1972年在民族宫门口,l8岁的学徒工拉住了初次见面的董先生,,“董老师,我特别喜欢您的戏,您能不能收下我?”当时“崇拜”一词仅限于伟大领袖毛泽东,所以他的表达就显得格外朴素直白。董先生看看这个陌生的小伙子,略一沉吟就答应了。授课时间是次日下午3点,地点是人艺宿舍老师家里。
成儒家当时已迁入丰台,路途虽然遥远却是热情不减。l6块钱的工资仅够填饱肚子,老师上课分文不收,他也毫无回报的能力,心里一直忐忑着。,然而物质上的匮乏并没有影响教与学的认真态度.老师让他每天必须大声读书报,以培养顿挫的念白并找来各种经典作品,告诉他演员就是要让作品立体了,就像一块上好的纯毛华达呢,有的师傅做就是精美的西装,有的师傅就喜欢做成中式的长袍马褂。
一周一次的学习持续了l0年。其间,1980年他终于在老师的培养下考进电影学院进修班,当时考生7000人,录取了不到40人。那是“文革”后的初次招生,年龄从l8岁到28岁,同学中有郑天炜和赵宝刚等人。
然而属于他的机会却并没有到来 毕业后他无处去.正逢中央台招人,本着“学东西就成”的精神,他成为一名场记。人家看他身体好干活更卖力气,就又让他当剧务,干的是体力活儿,和他相处的是电工、警卫出身的师傅们。体会的是寄人篱下被呼来喝去的沧桑。
再难的日子他也坚持去老师家上课,每天大声地朗读,改革开放的春天一到,他就立即投入商海、1985年开始,几经沉浮,他为的是早日有资本成立自己的影视公司,圆了演
员梦。期限是l5年。
艺术是心里的珠穆朗玛
在他心里,表演艺术就是一座珠穆朗玛峰。他说自己拍第一部戏时就攀到了4000米。
那是l990年偶遇正筹拍《编辑部的故事》的赵宝刚,老同学诚邀他加盟出演骗子。他没误了生意还演得十分到位,一下赢得了冯小刚和王朔的好评。这部戏原来正源自他俩的遭遇。“当初我们遇到的那骗子就这么孙子!”于是不负众望的他又得到了冯小刚专为自己写的《人民帮人民一把》。,闲置了多年的表演有了好起点。,此后他又在赵宝刚的两部戏里有过出色的表演,戏不重而精。l997年,43岁的李成儒终于重返表演圈。
“如果说演《编辑部的故事》时,我进入了4000米的高度,奠定了一个好基础,那么l997年正式重返表演圈以后,我就奔向了6500米,进入了大本营。到了2002年,我就要进入冲刺阶段了。在6500米的人很多,可剩下这l500米是最艰难的,空气最稀薄、气候最寒冷、道路也最艰难。上边的空间有限别人不会拉你一把.下面的人更不会推你。这时候只有一个人坚持走下去。”他现在每天无论多忙还是坚持大声读报,看五花八门的书,从古玩到历史绝不挑剔。,去北大读中文研究生是他的计划,l2年的经商经历是他挖掘不完的内容。
《大腕》是他拍得最累的一鄙戏。从“CanIhelpyousir7.”到后面滔滔不绝的一大串台词,费了他不少的功夫。演完被拉到《我这一辈子》剧组后,3个钟头还没缓过气来。他现在又兼任了自己主演的戏《众里寻他千百度》的制片,该片取材于刘一达的小说,片中是写他同龄人的遭遇,少年失学、中年下岗,这些人从上山下乡,到回城再度被淘汰,经历了人生的“四大不幸”。也许自己就经历了太多的坎坷,所以他第一次当制片人选的就是这样的题材。
最遗撼的是未及回报母亲和恩师
李成儒人到中年才等到自己的创作高峰,惟一遗憾的是没来得及回报母亲和恩师..l982年母亲去世,当时穷困的他还没来得及报答老人的养育之恩。1983年老师又因为受人排挤精神失常,他得知后焦急万分,正好自己在《西游{己》剧组。于是马上向杨洁导演推荐,人家同意后立即赶往北京请老师去加盟。得到工作的老师立刻恢复了正常,消息一传出去,《廖仲恺》剧组又来邀请老师扮演主角,李成儒又鼓励进退两难的老师去演自己更钟爱的角色。他去和杨洁说,杨导欣然放人,于是他亲自送老师上了出租车。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诀,老师于拍片后自杀。
说到这里,他久久地沉默了。最艰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无私关怀帮助过他的人也过早地离开了。
贫穷是很多人抱怨生活的理由,但不该是一个人选择放弃理想的理由。面前的李成儒
就像他的名字,成熟、儒雅、音色动听、衣着考究得体。贫穷的经历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一丝痕迹,他会看着你的眼睛耐心细致地回答问题。经过一上午的新片发布,接受了十几个记者的采访,他还能饿着肚子说到一点多。
曾经的贫穷使他懂得珍惜一切并尊重别人。“都不容易,咱们都一样”。
张学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