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化研究

让知青诗歌再次焕发出时代精神的光芒和风采

时间:2023-07-16 01:2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778次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但不能不读诗。因为,诗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多重意义。对于我们知青来讲,知青诗歌与我们的时代与人生有着更为重大密切的联系。

 

 

 让知青诗歌再次焕发出时代精神的光芒和风采


姜成武

       知青是在特殊年代产生的特殊的一代人。而知青年代不仅产生了归属这一代人所创造的知青精神,并催生了思想丰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并璀璨独特的知青文化和知青文学。而在知青文学中,除了大量涌现出来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等优秀的作品外,其中,知青诗歌的作品也在知青文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知青诗歌是以它本身独特的文学体裁优势,集中反映了知青在那个年代中及之后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因此,它在知青文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国历史悠久,又是世界诗歌的发源地与诗歌创作大国。从公元前西周初年的11世纪起至春秋时期,我国就诞生了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由此开创了人类文学史上表现形式最充分、最优美、最传神,以及“以心感之,以欲激之,以行践之,以志励之” 的诗歌文字载体的历史。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人类之所以区别于世界其他动物群体,就在于人类不断延伸发展的丰富的思想精神境界。而诗歌的诞生,是人类社会在生存过程与生活实践中的深刻感受与思想认识的必然结果。《礼记.乐记》中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作为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诗歌,在我们这个诗如海洋的国度里,几千年来诗歌一直是文学史中的主流。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无数著名诗人词人,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作为泱泱大国,我国诗人辈出,优秀诗词潮涌不断;近百年来,中华民族自蒙羞而后勇。尤在共和国创建其前后,壮烈史诗绵延至今,如激昂的号角,催促后人不断扬鞭奋进。  

 
       在这诗如海洋的国度里,知青诗歌伴随着全国几千万知青而形成的知青时代而出现,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朵璀璨耀眼而又独特绚丽的浪花。在《北京知青诗刊》创刊号序言中,我曾写到:从我国千百万知青中涌现出来的大批知青诗人,正是由于“双脚深深植根在祖国的大地上,因此,用一颗颗纯朴的心,用自己坚定不移的志向,更是用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在生活奋斗中付出的汗水、泪水乃至鲜血和生命,一笔笔刻画出让人受到心灵震撼的作品。”
   
 
       1968年,在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伊始,著名的知青诗人郭路生(食指)就写下了极其震撼人心并具有强烈时代深沉印记的一首《相信未来》。该诗以其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诗风,让人们懂得了在逆境中应该怎样清醒的对待生活,怎样自我激励、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的理想追求和对明天美好未来的信念与承诺。在诗中,诗人发出了奔涌在胸中的悲壮情感:“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但是,“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这首诗,在国家与民族处于文革的动荡时期,千百万知识青年苦苦地寻求出路时,以其强烈的时代色彩和不屈的民族奋斗精神,无异于一道“闪电”和无声的“呐喊”,因此,《相信未来》一经出现,便立刻迅速抓住了当时青年的心并在社会上广为传颂。尤为令人感奋的是,郭路生写下的另一首名作《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更是传遍了全国并流传至今。在这首诗里,诗人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深刻准确地揭示和反映了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年代,全国千百万知识青年在上山下乡运动中离别家乡、告别亲人时的真实心态。这首诗写得虽然十分简明,平易的字面也并不难理解,但是,其中炽热的感情与冷静的思考相互和谐地糅合在一起,并通过这一影响到千家万户乃至个人命运变化的事件,来彰显所有同代人及国家的命运;这就是这首诗的非常难能可贵之处,体现出这一代人虽然处在人生的稚嫩时期,但随着当时国家社会的动荡而思想日渐成熟的特点。同时,也充分显示出了这首诗的构思的深度与广度。郭路生的诗歌,可以堪称是知青年代新诗歌的“第一人”,为我国现代主义知青诗歌开辟了道路。

 
       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之源,又由于诗歌是最能表达心声的文学体裁,故成为知青们反映生活和倾吐心声最有力、最方便、也最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随着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全面深入广泛的展开,全国几千万城镇与回乡、返乡知识青年,也在这艰难坎坷的生活劳动过程中开始了知青文学与知青诗歌作品的大量创作。在此期间,尽管全国处于壁垒森严、“舆论一律”的政治高压中,在“诗人非诗人”不正常的社会大环境下,但是,“诗言志,诗为心声”;尽管自身能力与水平有限,不是诗人的知青们,无论是在边疆还是在内地,无论是在兵团的哪一个连队,还是在农村的哪一个集体户,均以他们自身的强烈感受,喷薄而出,写出了在那个特殊年代中真正的诗歌,发出了在那个特殊时代中发自内心的最强音,从而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颇为壮观的“人人皆诗人”的知青年代的诗歌海洋。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更何况是知识青年。有人曾讥讽说,当年的“知识青年没知识”,此话错矣!尽管“文革”耽误了这一代人的学业,可他们毕竟是上过学受过多年学校系统教育的青年;学到的知识虽然少了点,但是绝不等同于没有知识。况且,社会、农村及生活劳动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而且,绝大多数的知青,在艰苦繁重的生活劳动过程中也并没有完全放弃学习。因此,正处于豆蔻年华的知青,在农村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缺乏的情况下,出于思想与情感宣泄的强烈需求,他们选择并创作了诗歌等文学作品。如同有位知青而言:“诗歌给予了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和敢于坚定信仰信念无穷的勇气。”于是,大量有感而发的知青诗歌犹如大自然原野上的鲜花应运应时而生而盛开怒放。其中,有数量相当多的诗歌,其艺术性个性化的追求,和对国家与民族命运所体现出来强烈的深度思索与优患意识,以及对于诗歌艺术表现形式不断的探寻努力,都在这批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其思想价值、时代精神和美学意义,通过丰富的思想内蕴和对现代主义诗歌技巧的探索与表现,使之成为知青诗歌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意义的一部分。
 
 
       由于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它饱含着知青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在此期间,在全国各地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知青诗歌作品。无论是抒情诗,“哲理讽喻诗”,还是爱情诗、散文诗、打油诗、藏头诗,以及古词风韵诗词等,均体现了知青们真实充沛的思想感情。只是令人比较遗憾的,一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气候的敏感性和严密的审查性,二是由于全国知青的分散性和落后的信息传递方式等多方面原因,致使这些优秀的诗歌作品没有能够得到及时与大面积的传播。但是,这些优秀的知青诗歌作品的出现,尽管传播范围比较狭小,但在有志知青中,当时还是起到了极大的精神鼓舞作用,体现了知青这个群体坚定信念、自强不息、不屈不挠、追求真理、敢于独立前行抨击黑暗潜流的强烈的爱国主义与时代精神。
  
 
       这个时期,比较著名的有姜世伟(芒克)的《阳光下的向日葵》、《太阳落了》,黄翔的《野兽》、《白骨》、《火神交响诗》,哑默的《鸽子》、《生活》、《心之歌》,北岛的《回答》、《结局或开始》等等。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在文革后期爆发的著名的“四五”天安门广场事件中,除了广大的人民群众主体外,知青诗人也积极勇敢地参加到这一行列中。据一份材料显示,其中,被“四人帮”列为“天子第一号反动诗词”的“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的诗,就是一位名叫王某的北京知青所写。在“四五”运动中,还有徐哓等一批知青也都勇敢地冲在了反对“四人帮”的第一线上并被投入了监狱。

 
       中华民族精神绝对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深厚底蕴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坚贞纯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被称之为“共和国长子”与新中国同龄的知青这一代人,由于从小就受到革命理想、英雄主义和传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经过艰苦劳动的磨炼和农村基层的摔打,因此,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成了这一代人坚定不移的精神骨髓和纯洁灵魂。也因此,在国家与民族处于危难时期,知青这个群体并没有“集体沉默”袖手旁观,而是用这个群体自身坚毅果敢的实际行动,有力地彰显出了他们对于祖国和民族一片毅然决然的赤子之心。

 
       时代需要英雄;同样,时代也更需要精神。而精神与文化又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开的。当今的时代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又是一个时代的人们在道德文明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是激励这个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的强大精神动力。而知青诗歌所体现的知青精神,也正是构建这伟大时代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们看到,在全国知青共同的努力下,知青文化活动正在全国范围内蓬蓬勃勃地广泛开展,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尤其是在知青诗歌研究整理方面,更是成果累累。例如前些年出版的杨健主编的《中国知青文学史》,廖亦武主编的《沉沦的圣殿》,以及《中国知青诗抄》、《食指的诗》、《芒克的诗》、《舒婷的诗》等等;近些年相继出版的桑洪、唐坚主编的《知青诗抄三百首》、姜成武主编的《北京知青诗刊》、马长山主编的《岁月留痕》,以及前不久出版的骆英的《知青日记》诗集与郭哓东新主编的《中国知青文学史》等,都说明全国各地知青十分重视知青诗歌与知青文学的整理研究工作。但是,这还远远不够,因为,知青诗歌是一片浩瀚的海洋,由于历史时间跨度太大,诗歌作者大部分是散落在全国各地的下乡知青,还有少数是和下乡知青们有着深厚友谊并保持着密切诗艺往来的留城知识青年。因此,现在流落在知青民间的知青诗歌还远远没有收集起来,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在今后的二十年中努力完成这项基本工作。这是一项非常艰巨而又浩大的知青文化工程,我本人非常愿意和大家共同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推进这项艰苦的工作。 
 
 
       有一位学者曾经说过:一个人可以不写诗,但不能不读诗。因为,诗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多重意义。对于我们知青来讲,知青诗歌与我们的时代与人生有着更为重大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诚信丢失、道德丢失、精神丢失、信仰丢失、一切崇拜金钱与物质、不正之风到处蔓延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我们再次发扬和重振知青诗歌(包括知青文学)强大的时代功能与强烈的精神作用,以此重塑和弘扬以“真善美”与“自强不息屹立世界之林”为核心信念的中华民族精神。因此,我们北京知青文化研究会、北京知青诗社、北京知青杂志和北京知青网,非常希望同全国各地的知青团体组织来共同推进全国知青文化和知青诗歌的大繁荣、大发展的局面,让知青诗歌再次焕发出时代精神的光芒和风采,为我们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国梦”时代精神的伟大复兴,再一次作出我们新的历史性贡献!

               2013.05.18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