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人物

扎根山东沂蒙的北京知青彭英

时间:2012-08-21 01:5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329次
在临沂的这些年里,彭英始终牵挂着远在北京的老父老母。两个孩子长大后,也先后去了北京。但是,彭英始终离不开这片热土。她在这里成长为“全市的魅力女村官”,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坦途。用她的话说,这里是她的另一个故乡.

 


 
1977年,作为最后一批知识青年,15岁的北京姑娘彭英,从北京来到了故乡——在国家冶金部工作的父亲的老家平邑县资邱乡邱上村下乡插队。从那时起,她就想留在这个民风纯朴的革命老区。在多年的知青生活中,她既为这里淳朴的民风所感染,也为这里的落后而着急。30多年来,她从孤独、迷惘、困惑到平静,人生几经波折,抉择义无反顾,最终她选择了留下来,为新农村的建设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所有的才华。
从2002年开始,作为一村之长的她,把所在村——平邑县卞桥镇镇北村由一个街不是街、巷不是巷、村集体负债累累、群众上访不断的烂摊子村,建设成为市级“生态文明村”、县综合治理先进村,谱写了新农村建设征程上安民亲民的进行曲。她也赢得了“铁榔头”女支书的美誉。
 
 
  “刚来平邑的时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喝水得从村头一口井里撇。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都是拎着桶拿着瓢,在井边等着。撇一瓢,水就变浑了,要等到水澄清之后再撇。那些土生土长的姑娘都特别会撇,可是我就不知道这个窍门。”说起当年的趣事,年近半百的彭英笑得前仰后合。当时,从小生长在北京的彭英就想,要是这里的老百姓能喝上方便的自来水那该多好啊!
  彭英对自己当年插队的那个村子记忆犹新。村子里没有多少户人家,都住在低矮的小茅草屋里,村民都穿得很破,衣服上都打着补丁。“那个时候能吃饱饭就不错了。”彭英说。出生在北京,从小家里生活条件很好的彭英,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在知青队伍里,她因为身体强壮,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干,都抢着干,在当地村民中赢得了“铁榔头”的美誉。
  1982年,彭英嫁入平邑县卞桥镇镇北村,开始了人生的新篇章。上世纪90年代,她开始任职村里的计生查访员。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村里的经济状况开始有所改变,但是,依然没能摆脱贫困落后的帽子。“村民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田之后,慢慢地可以实现温饱了。但是,手里依然没有余钱。脏乱差的村容村貌依然没有改变,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依然不高。”彭英说。
2002年,彭英被选举为村党支部书记,2004年起开始兼任村委主任至今。
然而,在她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时,面对的是一个全村570人吃不上一滴地下水,人畜吃水十分困难;700多亩可耕山地,等天靠雨看收成不说,不少地还在石头窝、山麻骨石上;规划了多年的大街没通开,赶上阴天下雨,满街污水垃圾,叫人睁不开眼、下不了脚;干群关系紧张、群众上访不断、多年不缴税、不交公粮的“烂摊子”。
了解到这些,彭英思想上动摇过,但一想到革命战争年代广大沂蒙姐妹们面对枪林弹雨,忍饥挨饿、舍生忘死,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投身中国革命的事业,她就热血沸腾,治理这个村是她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她不能退缩,还是走马上任了。刚当上村支部书记不久,就有人说:“老娘们当家,墙倒屋塌,她能干什么?”面对种种压力,彭英发誓一定让蒙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子历史上翻开新的一页。
有人曾开玩笑说她:“女人都是头发长见识短!”可彭英不服气:“你头发短,可是你又做了什么?现在应该说是‘女人当家,遍地开花’的时代了。”
事情并不像想像的那么简单,彭英一上任就面对农业税征收的难题。她在喇叭上喊了两天,只有12户主动缴了,之后再也没有动静了,原因是村里遗留问题太多,一届届村干部只许诺不兑现,村民对村干部不信任了。第三天,她拿着日记本、带着村两委成员挨家挨户座谈了解情况,有的因宅基、有的因承包地、还有的因往年账不清等多方面的原因没有答复而不配合工作,她把所有的情况作了详细的记录,当场能解决的,当场答复,不能当场解决的,约定时间解决,三天的时间她走遍了全村,所有问题都给了明确答复,所有的税收任务2天完成,向党委政府交上了第一份合格答卷,改变了历年来村里落后的局面。
既然接了支部书记这个担子,她就想干好,她想让村民富起来,她还想让村庄美起来,决不辜负组织和村民的信任。她多次召开村两委成员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制定出治村方案和村庄发展的长远规划。
2003年秋天,她决定对村里100亩荒山薄地进行低产田变高产田开发,让沙石岭创出奇迹。她求亲告友去凑钱,并征得县有关部门的支持。 100亩荒山薄地得到开发后,彭英决定种植黄烟。她与县烟草公司联系,得到烟草公司4万元的扶持并建了17间烤房。为鼓励村民种植黄烟,她采取了“三免”法。一不要烟苗钱,二免费供化肥、农药;三提供烤房。通过积极宣传,300亩黄烟终于落实。由于科学种植,这一年黄烟喜获丰收,总收入20多万元。村民高兴地说:“俺书记干什么事都是那样地自信,俺真服了她!”
在新村规划实施中,村民周全胜要建新房,彭英公爹的主房碍点事,她听说后,立马拍板:“拆!600多双眼睛盯着我,我不带头谁带头!”公爹的旧房拆了,周全胜满怀欢喜地盖了新房。这件事,赢得了民心,新村规划顺利实施。
2004年秋天,有560人的蒙胜村与580多人的闫家庄村合并,取名镇北村,党员到了35名。合并后的镇北村属于小村并大村,真是“小马拉大车”。当时闫家庄的干部不服气,村民不信任。面对原村干部村民的疑惑,她带领新村“两委”一班人从干实事入手,当年就硬化了村里的1000多米的主街,以实际行动赢得原村干部的信服和村民的信任,两个村顺利实现了人事、财务和土地的合并,出现了合心合力的新局面。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沂蒙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一些先知先觉的农民走上了经商之路,他们就是老百姓经常说的个体户。
  “对个体户,我的印象太深了。当时我们村第一个个体户是卖小炕鸡的。”彭英回忆道。彭英说,当时政策已经放开了,许多农民都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走一条新路子。卖小炕鸡的个体户走街串户收鸡蛋,然后,孵出小鸡卖给周围村庄的农民。就这样,他成了村里少有的万元户。
  接着,村里做生意、开厂子的人越来越多。摆地摊的、开砖厂的,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新的致富之路。“不过,大家都是各自为战。当上村支书之后,我就想,得找个营生让村里人都能做,让每一家都成为万元户。”彭英说。
  2002年,彭英上任伊始,就请县土地管理局和镇土管所的技术人员对西岭600亩荒地进行规划,连片深耕进行复垦,实施土地综合治理,并全部种植了黄烟。第一年,全村增加收入10万元,人均收入增加了500多元。
  村里原有的170亩桃园,由于品种老化,管理粗放,效益一直不高。2003年,彭英邀请农业局果树专家到村里举办了5期培训班,使桃园全部改换品种,群众种桃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之后的三年又扩大了黄桃种植面积200亩,全村的人均收入又提高了一大截。
  “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老百姓的好日子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我们每一个项目背后,都有上一级政府和很多部门的大力支持。”彭英感慨地说。
 
  在临沂的这些年里,彭英始终牵挂着远在北京的老父老母。两个孩子长大后,也先后去了北京。但是,彭英始终离不开这片热土。她在这里成长为“全市的魅力女村官”,带领全村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坦途。用她的话说,这里是她的另一个故乡,她同样舍不得。
  现在,彭英所在的镇北村已经成为十里八乡有名的示范村了。作为村民领头人的彭英,对村子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了如指掌。彭英刚刚接任村党支部书记时,镇北村的村容村貌非常差。村里老屋多、屋不成行、房不成排,街不是街,巷不是巷,街道脏乱差。为了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彭英和村两委一起制定了村庄规划和旧村改造计划,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镇北村半年拆除房屋70多间,并硬化了村内7条全长15000多米的大街,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6年,镇北村投资30万元,新建了集“党员干部之家”、“人口学校”、“村民文化大院”于一体的村委大院,建起了卞桥镇第一个农村群众健身广场。一些老年人都喜欢聚在这里拉拉家常,锻炼锻炼身体。“现在时代好了,村民的收入提高了,也得让他们享受一下生活了。”彭英说。
“别看我们村在山沟沟里,其实城里人有的东西我们都有。你看我这电脑,也是联网的。平常写个工作总结、做个表,我都用它。”彭英指着自己办公桌上的电脑说。村里投资10万元,架设了有线电视,为村民开通了程控电话和入网宽带。“网上做生意那一套,我们村的村民也会。”彭英高兴地说。
工作中,彭英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不搞特殊化,用诚恳朴实、踏实敬业的作风赢得了村民的支持和拥护。新村规划实施中,她带头拆掉了公爹家的主房。街道硬化时,她带病奋战,直到累倒在工地上。工作的忙碌使他几乎没有机会去看望远在北京的父母兄妹和两个孩子,或给丈夫做一顿热饭。但亲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给了她的无穷的动力。
 在以彭英为首的村班子的努力下,该村各项工作都名列全镇前列,先后被评为 “县级文明单位”、“平安创建先进村”、“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村”、“四五普法先进单位”, 2008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生态文明村”。她本人也被“市级优秀共产党员”、 市级优秀党支部书记、“三八红旗手”、全市“十大魅力女村官”,平邑县“十佳支部书记”、“优秀基层女干部”、“巾帼建功带头人”,“三八红旗手”、“十佳致富带头标兵”、“十佳”村支部书记等荣誉称号, 2008年度“五一”劳动模范、首届“巾帼十杰”,并光荣当选为平邑县第十六届县人大代表。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