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之窗

故宫家底儿到底有多少?

时间:2015-09-25 02:01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04次
书画是故宫藏品的精华所在。故宫收藏书画共计十二万八千件,在180万件藏品里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有7%。但是在故宫不得出境的40件(套)国宝中,书画作品有28件之多,占70%,由此可见书画作品的分量非同寻常。

 


 


 

       2015年是故宫博物院成立90年。两岸故宫都举办了多场展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北京故宫于9月8日到11月8日的“石渠宝笈”书画特展了。这个展览正在进行中,不少热心观众宁可排6个小时的队也要一睹国宝真容。


      书画是故宫藏品的精华所在。故宫收藏书画共计十二万八千件,在180万件藏品里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有7%。但是在故宫不得出境的40件(套)国宝中,书画作品有28件之多,占70%,由此可见书画作品的分量非同寻常。


      故宫博物院规定,对于珍贵书画藏品,只在春、秋季节方可展出,每次展出时间不得超过两个月,展出后必须回到库房“静养”三年以上。


      一般的展览上能展出的不得出境国宝书画最多两三件,但这回的石渠宝笈特展一口气展出14件,可以说,故宫为这次展览是尽了全力,把压箱底的好东西拿出来一半之多,其中更是包括《清明上河图》和神龙本《兰亭序》等传说级别的藏品,堪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屈指可数的重量级展览会之一了。北京晚报趁此机会盘点故宫家底,并将在下周三继续与读者分享国宝的故事。


 


 

 

 

 


从石渠宝笈展看故宫家底儿 
 

 
 


 

 


十骏图局部  刘航摄
 
  

  
      北京故宫是明清两朝六百年的皇宫、世界文化遗产,每天游人如织,年参观量在千万人次以上。但是在大多数人的心里,故宫只是个庞大的建筑群,殿宇连绵,全看完得走上一天,很少有人会意识到,故宫其实还是一个博物馆,它的全名叫“故宫博物院”。


      故宫非但是个博物馆,而且还是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博物馆,无论是藏品数量还是精品数量,都多得惊人。不过参观时,你是感受不到这一点的,因为故宫根本就不是按照博物馆的方式设计的,它首先是皇帝的居所和办公室,有三朝五门,乾坤交泰,讲究的是天子威仪,皇居壮丽,不是让人去看展品的。只是古代皇帝富有天下之后,纷纷搜罗奇珍异宝,几百年下来,让故宫阴差阳错地有了博物馆的身份。

 


 


      大部分文物从未离开故宫


      社会上有一个流传甚广的传言,那就是故宫里的文物不在北京,都被蒋介石运到台湾去了,故宫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这话并非空穴来风,但说的不对。国宝南迁是事实,1931年日本进犯华北,国民政府为保存民族文化,下令清点故宫中的精品文物,打包南迁,前后一共整理出13491箱文物,分五批运往上海和南京。但故宫文物太多了,不可能全部运走,1937年日军攻占北平后,为了进行有效统治,建立了华北伪政权,没有破坏故宫。坚持留守故宫的工作人员在伪政权时代做了一次文物清理,查点没有南迁的文物,最后发现还有118.9万件,换言之绝大部分文物根本就没运走,从始到终没离开过故宫。

 


 


      而南迁的文物也并非都运到了台湾,1948年淮海战役之后,蒋介石政府危如累卵,于是将文物紧急迁台,但是由于时间仓促,而要去台湾的人太多,运输能力有限,结果一共只运了两船半,共计2972箱文物。这2972箱只占南迁13491箱文物的22%,剩下的78%没有运走。据台北故宫的统计,当时一共运走文物59.7423万件(册),其中书画5526件、瓷器、玉器、铜器等46100件,其余都是各种图书文献。关键是运的时候并没有经过详细挑选,除了部分宋元高古字画、汝窑瓷器和少量精品青铜器之外,其他的都是随机装船,所以大批精品都留在了大陆。解放后,故宫博物院对未能迁台的一万多箱文物做了清理,其中八千多箱直接运回北京,还有两千多箱文物留在了南京朝天宫的库房,这两千多箱中的一部分精品,如宋徽宗的《听琴图》等也被运回了故宫。总之,故宫文物大部分没有被运走,运走的大部分又都被运回来了。

 


 
 


      一天看百件看完要46年


      那故宫现存一共有多少文物呢?经过几代故宫人数十年的认真清点,现在终于有个详细数据了。据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说,故宫共有在册文物180.7558万件(套),其中绘画53000件、书法75000件、碑帖2800件、漆器19000件、珐琅器66000件、织绣18万件、先秦铭文青铜器1600余件、金银器11000件、玉石器31000件、瓷器36.6万件、雕刻11000件、盆景1700件、文具68000件、生活用具39000件、钟表1600余件、宗教文物42000件、武备仪仗32000件、古籍文献60万件,等等。


      一般博物馆的藏品里,都是普通文物多,珍贵文物(即一级、二级、三级文物)少,但故宫与众不同,180万件文物中珍贵文物多达168万件。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全国四千多家博物馆里共藏有珍贵文物401万件,故宫占了41.9%,如果一天看一百件珍贵文物,看完故宫的珍贵文物需要46年。

  
 
 


鸽图局部  刘航摄
 
 
 

      神品国宝占了全国五分之一


      博物馆有多少藏品,或者说有多少珍贵藏品,固然是重要的,然而藏品再多,如果没有出类拔萃之物,也是不行的,决定一个博物馆地位的,是它馆藏顶级文物的数量和质量。以两岸故宫为例,北京故宫收藏青铜器1.5万多件,台北故宫收藏青铜器6000余件,从数量上看完全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但从质量上看,台北故宫有毛公鼎、宗周钟、散氏盘、嘉量等多件可堪传国的神品,而北京故宫青铜器数量虽多,堪称神品的只有一件不成套的莲鹤方壶(本为一对,另一只在河南博物院),所以反而不及台北故宫了。那北京故宫究竟有多少可称神品的文物呢?国家文物局曾经做过公告,把中国文物中最珍贵的一部分孤品列为禁止出国文物,一共有195件(套),个个都是神品国宝,其中故宫有40件(套),占五分之一还多,是国内博物馆中当之无愧的第一。


      故宫是中华文化的第一大宝库,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一个尴尬的局面在于,这些文物中绝大多数根本无法对公众展示。博物馆展示文物需要有两个条件,第一是保温保湿控制光源,从而保护文物,第二是保证大批游客能顺利参观。故宫是皇宫,名叫紫禁城,紫禁城是什么意思?紫是天上紫微星,象征皇帝,禁就是禁止,不许一般人进去。古时候能进故宫的,不是有品级的大官,就是各国使节,现在故宫一天能进8万人,古时候一年也未必能进去8万人。故宫的建筑没有一个是为大批人潮设计的,也就是说故宫根本就没有既能保护文物,又能让大批群众参观的场所。

 


 


      当然故宫方面也在做着种种努力,好比说把武英殿和延禧宫做成书画馆,把文华殿做成瓷器馆,奉先殿做成珍宝馆,另外在午门城楼上布置展厅等等。然而这些展馆的面积和接待能力十分有限,以武英殿的书画展为例,要是仔细参观,大约需要一个小时,而馆内人数最多容纳300人,那么一天八小时能接待2400名游客参观,如果万一哪天来了24000人或者48000人,那就没法接待了。


      所以故宫未来的规划是做一个故宫北院,专门设计成现代化的博物馆,并举办各种展览,把宫殿和博物馆的功能分开,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为观众服务。

 


 


      石渠宝笈的八成尚在人间


      书画是中国文物收藏的重中之重,也是故宫藏品的精华所在。故宫收藏书画共计12.8万件,在180万件藏品里所占的比例不高,只有7%。但是在故宫不得出国的40件(套)国宝中,书画作品有28件之多,占70%,由此可见书画作品的分量非同寻常。


      收藏名人字画,历来是中国皇室最喜欢的风雅韵事。自南北朝以来,历朝内府都极力收藏书画,宋徽宗、宋高宗、元文宗等都是著名的藏家。


      石渠宝笈的“石渠”是个宫殿的名字。西汉皇家藏书之处叫做石渠阁,在未央宫以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为了整理内府书画,下令编纂名册,起名为《石渠宝笈》,把宫中所藏历朝名绘法书著录命名。所以石渠宝笈是个书名,前后一共编了三版(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庆二十一年),分为石渠宝笈“初编”、“续编”和“三编”,共著录了历代书画藏品万余件,是中国古代书画著录史上的集大成者。


      石渠宝笈的书画并非都存于故宫,圆明园也有收藏。从清末开始,这些书画纷纷流散。首先是历朝皇帝给臣下的赏赐,然后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兵灾,再后来是溥仪为了图谋复国,将大批书画以赏赐之名盗运出宫,最后是故宫国宝的南迁,前前后后就把大部分书画给运出去了。

 


 


      所幸的是,中国有收藏书画的传统,民间都知道这些书画价值连城,人人想要,不过拿到手里顶多是卖钱,基本没人想去毁坏,所以这些珍宝虽然历经劫难,漂泊四海,但大多还在,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那故宫现在还收藏有多少石渠宝笈的作品呢?经过故宫博物院书画部数十位专家耗费数年的整理研究,现在知道有书法作品228件(旧藏156件,新收回72件),绘画作品1001件(旧藏743件,新收回258件),共计1229件,其中宫内旧藏899件,新中国成立以后回归藏品330件。


      这1000多件石渠宝笈书画,和清朝的一万多件,自然是差的很远,不过一个好的消息是,故宫书画部研究院告诉笔者,石渠宝笈中的书画有八成尚在人间。


      压箱底的东西拿出来一多半


      现在重要的中国文物拍卖会上,基本年年都能看到石渠宝笈中著录的书画,而且一件一般不会低于500万,上不封顶。这是文化艺术复兴时期的好事,但也并非绝对。因为石渠宝笈是清朝中期写的著录册,并不能保证著录作品的水平。清朝时期对书画鉴定尚没有一个科学的体系,从市面到宫中都是假货横行,乾隆收藏的《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都被判为赝品,而被他奉为至宝的《三希堂法帖》三个中居然有两个不是真迹,可见当时书画研究手段之低下。所以石渠著录的不一定都是真货,价值并非都那么高。

 


 


      经过几代专家经验累积和科学手段进步,书画鉴定有了长足进步,现在对晋唐宋元高古画的鉴定和认知,已经和过去有了天壤之别。所以故宫收藏的石渠书画,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回收的,多属精品。故宫收藏中国书画的水平,在全世界博物馆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其神品国宝之多,比台北故宫尚且稍胜半筹,其他的博物馆更是只能瞠目其后了。


      故宫每年都会有两次书画展览会,分别在春季和秋季。这次九十周年的书画展与众不同,出来的精品特别多。故宫书画展一般能展出的不得出境国宝书画最多两三件,但是这回一口气出来14件,包括东晋·王珣《伯远帖》、隋·展子虔《游春图》、唐·冯承素《摹兰亭序帖》、唐·韩滉《五牛图》、五代·周文矩《重屏会棋图》、北宋·林逋《自书诗》、北宋·蔡襄《自书诗》、北宋·黄庭坚《诸上座帖》、北宋·王诜《渔村小雪图》、北宋·李公麟《摹韦偃放牧图》、北宋·米芾《苕溪诗帖》、北宋·祁序《江山放牧图》、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等,还有其他众多难得一见的珍品。基本上可以说,故宫为这次展览是尽了全力,把压箱底的好东西拿出来一半之多,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图和兰亭序等传说级别的藏品,堪称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屈指可数的重量级展览会之一了。

 


 

补   白 
 

 

      溥仪以赏赐之名盗运宫内文物


      辛亥革命后,溥仪利用北洋政府给予的“清室优待条件”作庇护,趁机大肆窃取宫中财物。根据书画鉴赏大家杨仁恺先生的记述,1922年7月13日,溥仪开始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趁溥杰、溥佳二人每天上午进宫陪其读书之机,从珍贵的宋、元版善本书下手,一个包袱接一个包袱地运出紫禁城。


      从1922年9月28日开始,溥仪先是几天“赏”一次,每次10卷或10册,后来几乎是逐日“赏赐”,数量渐增,高峰时一次就“赏”35件。至1922年12月12日,总共盗出历代书画手卷1285件、册页68件。这是国民政府“清室善后委员会”根据1925年7月31日发现的“赏溥杰单”和“收到单”统计的数字。


      经由溥仪之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曹娥碑》、《二谢帖》,钟繇、怀素、欧阳询、宋高宗、米芾、董其昌等人的真迹,司马光《资治通鉴》的原稿,唐王维的人物,宋马远和夏圭以及马麒等人画的《长江万里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还有阎立本、宋徽宗等人的作品都被盗运出宫。其中《清明上河图》被溥仪带在身边20年,直到1945年溥仪被遣往苏联后这幅画才下落不明。


      1950年冬,东北局文化部开始着手整理解放战争后留下的文化遗产,杨仁恺发现了一卷古画,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将这幅画卷调往北京,经确认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真迹。稀世国宝再次回到故宫。
   
 
 


米芾行书三札卷 谢田摄


 
 
 

      三希堂法帖只有《伯远帖》为真迹


      乾隆皇帝搜罗到三件东晋大书法家的作品,分别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特别喜爱,于是给自己的书房起名三希堂,以兹纪念。


      之所以稀罕,因为东晋到乾隆年间已有一千三四百年,一般的书画真迹根本保留不了那么久,更何况是二王那种名家的作品。特别是《快雪时晴帖》,居然是书圣的真迹,简直“天下无双、古今鲜对”是也。于是乾隆皇帝天天卖力临帖,日夜把玩,没事就作诗题跋,一生居然在快雪时晴帖上题了七十三段跋文。

 


   《清明上河图》局部 谢田摄


      然而现在看来,这一切似乎有点搞笑,因为快雪时晴帖根本不是真迹,它是唐代的摹本,史书记载真正的《快雪时晴帖》有六行字,摹本只有四行。更加靠不住的是王献之的《中秋帖》,它是个临本,摹本好歹是蒙在原作上依样勾画的,而临本是照着写的,和真迹相差甚远。《中秋帖》用的是北宋的竹料纸,用笔也是宋代才有的,现在一般认为是米芾制造的仿本。三希堂中虽然只有王珣的《伯远帖》是真迹,但是另两幅唐勾宋临到现在也是国宝了。


      乾隆法眼漏掉两大神品


      乾隆皇帝曾经收到过两幅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两幅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这些明显都是一真一假,因为画面都一样的,但是笔法不同,肯定不是同一个人画的呀。


      那怎么分辨呢?皇帝法眼圆睁,心下了然,他把假的《溪山行旅图》和假的《富春山居图》都定为真迹神品,在上面题诗盖印,各种赞美,留下“乾隆到此一游”的痕迹。而真迹则被当做次品假货,收入库房,免了题诗的酷刑,也算是保护了文物。


      几经流转,现在《溪山行旅图》和《富春山居图》的真迹都安身在台北故宫。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