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岁月 > 回忆往昔

插友回忆:史铁生陕北插队的那些事(一)

时间:2012-01-09 01:2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6142次
题记:铁生西行,心碎神伤, 时空倒错,往事如烟,力弱德衰,懒于提笔,……怎奈同窗催稿,插友相劝,好话说尽,拍打做绝;只好重拾旧梦,随想随写,颠三倒四,写啥算啥了。

       1969年1月13日,我15岁满已经23天,出发到延安地区的延川县插队。这批本来没有我们65级的事,但是名额不满,工宣队就把出身不好的65级少数人顶了上去。当时我是“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就被“光荣”了一把,跟着64级的孙立哲去了关庄(公社所在地)。立哲不知有何恶习,被同班的女生“放逐”了。他找了初643班(关家庄)的男生,史铁生“见义勇为”,请立哲到“入伙”,无意间就把我“剩”下了。
       当孙立哲把我叫出窑洞告知此事时,入夜已深,茫然四顾,漆黑一片,油灯点点,鬼火飘飘。我无知无靠,于是赖上立哲,表示绝不和他分开。立哲心动,再找铁生,他们热情地“收容”了我。从此,我才享受了与铁生同窑同炕的待遇(余者为立哲、曹博、钟兴华)。
       当时,也有家在清华的同学邀我“同插”,但因文革教训,我不愿意和清华的孩子“扎堆”。本来附中工宣队就有“清华子弟,插队主力”的说法,到延安再混在一起,很可能被打入“另册”。何况父亲这个“黑帮”还有一顶“臭老九”的帽子,在清华比其他人更“黑”一点。
       第二天,我们21位少男少女就在延川县关庄公社关家庄大队落户了。老百姓开始以为我们是“工作队”,后来认为也就是“过日子”,用标准语言来表述,是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反修防修,而当时的我,则觉得可能是一场时间长短不定的“大串联”。


       关家庄大队全体男知青,前排左起:姚元、李子壮、张效德、史铁生。后排左起:钟兴华、李金路、孙立哲、曹博、陈绳祖、徐劳力。

 
                                                 一 拆庙德岂薄   砍柴力不任

 

       我们到延安,第一头疼的事情是砍柴,五个大小伙子还不如一个12岁的男娃砍得多(经烧),让村里婆姨嘲笑了一顿,很受伤。后来,曹博砍柴从崖上落下,安全问题就变得相当严重了。当然,知青有点钱,可以烧煤,但引火则非硬柴不可,肯定要另想办法。
       第一次实操在发山(洪)水的第二天早晨。山水是头天傍晚下来的,老百姓都到河边捞柴火去了。我们看得眼红,就起个大早,是想侦察一下有没有落下的柴火。我们四条汉子(立哲是医生,名为赤脚,但不从事劳务)在河滩上发现一个树根,上面还带着一米多的树干。大家觉得可“捞”着了,一边说老乡傻,一边就用镢头砍记号。我们正在研究“整个运回去,还是分解后再运回去”哪一个更能掩人耳目的时候,三个老乡带着全套工具过来了,说这个树根是昨日他们从滔滔洪水里弄上来的。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坚决不行”,四人忿忿的和老乡理论:“你们的记号在哪里呢?”“不做记号谁证明是你们的?”……老乡没遇到过“这么”讲道理的人,但又不忍把自己捞的“浮财”拱手相让,最后终于妥协:树根归知青,树干归老乡。由老乡把树根运到知青灶房前。这个树根盘根错节,得用小斧一点点砍,可费劲了。终于维持了两个月。
       就在树根将要告罄的时候,铁生把目光投向了河对面的土地庙。经过文革,那个庙里的菩萨据说已经被“打倒”过了。我和铁生到庙里一看,窗棱被拆的七七八八,神像仰天躺着,门则早已失踪。史铁生还有闲情研究泥塑是何方神圣,我则因失望而愤怒,把看得见的木头拾揽到一起,开始砸泥取木(本来我没有这种知识,是史铁生说“泥塑木雕”启发了我)“破腹剜心”,这时才知道神像的脑子和心脏是木制的。但所获不多,我不甘心,就爬上屋顶,去砍长在屋顶上的那棵树。但树湿斧钝,砍了一个杈子就回了。后来,我又去了一回,本想全部消灭,但学艺不精,力所不逮,只能“傷根沥血”,不能一“次”砍杀。这两次“倒行逆施”,老乡说:“你敢在神神脑上砍,你“狗”的要脑疼呢!”。我虽嘴硬,但也不再和这棵树继续纠缠了。 

        后来,史铁生把这件事写进小说,弄得不时有人来问我那个人是不是我,我当“仁”不让,还绝不检讨。2011年回庄,我特意到那个庙去看了一下,想把铁生的像(见下图)放在那里。但那个庙已经破败不堪,只剩下两个土窟窿,于是作罢。只有那棵受过我伤害的树,在庙顶愈发壮大,载瘿藏瘤,拳曲臃肿,熊彪顾盼,郁郁葱葱。


                                                    二 牛鬼蛇神有二  京腔秦韵不一

 

       铁生的喂牛生涯是他插队时最得意的篇章。因此他那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成为知青文学的经典,获得了全国短篇小说奖。他从牛和老汉的身上,读了人性,读了历史,也读了自己。而小说中的情节和感悟,他那时就在笔记中勾勒过。我今天所能作的,就是把他不慎遗漏的事情叙述如下:
       铁生面相不太“善良”且显老,言讷语迟,思量斟酌后言出则中(不像我信口开河,说完就忘),如忘刮胡子,就很有点像关家庄男生里的“头(老大)”。可惜体魄又远不如同班的“大块”赵志平,不太“镇得住”人。所以,在和其他群体发生肢体冲突的时候,他会是第一目标。刚到村子时,村里第一大力之人薛国发,就曾经抱着他的后腰把他抡起。被我们喝止。薛讪讪的把他放下,嘟囔到:谁知道他是个“折腰”。从此,庄里老乡都叫他“折腰”。为了找回面子,我在“大块”赵志平来庄串门时,让他和薛放对。薛一看赵的体量就怵了,死活不肯比赛摔跤,最后以掰腕子败北而草草结束。
       后来,薛国发被铁生写进小说,不过小说的主人公是薛家的那条忠心耿耿的黑狗。薛国发倒成了陪衬。2005年我在延川见到薛,他在县城扫街,已经是一个身弱心衰的老人。现在的工作还是计生手术失误造成他不能行人事后,婆姨大闹县计生委为他“争”来的。我和铁生说后,俩人感叹不已。
       铁生在创作初期环境不大宽松,所以,常采取“影射”(拟“畜”)的笔法,写牲灵就是写人,说的是牲灵比人强。比如他在《清平湾》中写猴键牛(秦川牛种)和老键牛(蒙古牛种)争第一把手的过程,那是相约圈后空场,反复角斗争夺,老霸主一战败北,即承认失败,靠边让位,不再言勇。而不像世人那样贼心不死,纠缠不清,老企图复辟。


                                    史铁生当牛倌时的照片
 
       铁生69年冬天回京,后来送父母和妹妹史岚下放到云南,所以,70年回村就晚了些。大约比我们晚了十几天。在他回京期间,队里就找了个老汉(我们窑东)替他喂牛,反正冬天没活,喂得好不好也不要紧。不料,就在这个冬季,关家庄闹“鬼”了!
       冬闲是打窑洞的“黄金”季节。庄里三个“壮丁”王世有、阎凤祥、李凤鸣打土窑,结果窑塌了,王世有和阎凤祥被压在里面“甍”了。李凤鸣因正在往窑外运土,得以幸免。阎凤祥和李凤鸣是亲兄弟,关家庄四队的。【铁生曹博和我都是四队的。女生有陈小敏、杨志、杨柳青】我们回村以后,村庄笼罩在一种恐怖的气氛中,先是薛国发说在“克桶”上看见阎凤祥了,继而许有才(王世有之兄)又说在他住的拐沟里看见弟弟的一个背影。一到晚上,无人敢出窑洞。我们自然斥之为迷信,但老百姓可不这样认为,因为按陕北的风俗来说,壮年因事故死亡属于暴毙(夭),是冤魂不散的,必然要寻仇带人。如果60岁之上老死病死,阳气已散,是白喜,魂魄是可以安住坟中的。
就在史铁生回来前,顶替他喂牛的老汉因病去世了,这位“窑”东弥留之际,高烧呓语,说:王世有和阎凤祥到窑里来要水喝,临走阎说:咱们把这个老汉引上吧,王世有说:这老汉又没得罪你,引他做什么!两人离窑而去。第二日老人就吓病了,三日后即撒手人寰。那窑就成了不详之地。史铁生回来,不明就理,队里即让他“顶上”。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同喂牛的俩老汉,把种种告知铁生,使他在晚上平添了几分忐忑。真是怕什么就来什么,一天半夜无月(书中一句“马无夜草不肥”,铁生搬到牛身上了,其实牛反刍,喂不喂关系不大),铁生提着马灯去草棚揽草,马灯晃得幅度有多大,人的影子就有多诡异,当他把马灯挂在棚外(怕失火),俯下身去揽草之时,突然就摸到了一条人腿!他后窜数步,大喝一声“谁!”,大约那个声音太大且怪(他说,根本不像人叫的声音),前庄的狗顿时齐吠不已,只见草堆里爬出一个人来,铁生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到庄里要饭的“大爷”在此睡觉,当时就一脚踢去……这件事,是我发现铁生第二天走路不太对劲时,他和我说的。最后他还总结道:看来人不能起恶念,我踢他,不知怎么把自己的脚崴了!
       铁生牛喂的不错,看书时间有保证,挣得还是旱涝保收的工分,更免去了日晒雨淋之苦。队干部便认为喂牛是充分发挥知青特长的有效措施。所以,当71年铁生探亲未归时,就让我顶替他喂牛。铁生曾告诉我,关键在分料(黑豆)公平,两个老汉因怕对方坑自己,所以让知青(第三方)分,认为这样才可以保证公平。我拿到量器——升子就发现了问题,因为升子是一个梯状体,半升或四合(音“格”)就很难界定。问遍了最有学问的知青,包括陈小悦,没问出个所以然,后来还是在一本当时的数学手册上才找到了体积计算公式。但仍然无法确定这种底小口大的东西应该在多少厘米处标刻度。看来好人做不成了,我就干脆做“坏人”,给他们分料手掌平平,给自己队则手掌隆起,到 “盘点”之时常常 “透支”,害得两个老汉互相怀疑——就是不怀疑我“中饱牛胃”。
       冬天到干校向父亲请教这个“刻度难题”,父亲说:何必计算!只要把升子盛满水,置倒于另一容器,称其重,再取水其半,复倒回升子,在水平面处划一道,不就解决了?!
       书生喂牛先翻书,当我知道了“草膘料劲水精神”的七字诀,就向大队领导建议,给牛料中加盐。领导为难的说,我们也知道加盐,但大队没钱,要不然你先垫上,秋后还你?当时插队已经进入第三年,我当然不会再干这种“傻事”,因为还钱的说法在陕北就如同放屁,根本不可能。(现在我更明白了,按会计规范,这笔钱根本没法下账,因为无此科目)既然好人难做,后来我只给我们队的牛吃盐,盐是从知青灶上拿的,我们队的牛自然精神抖擞。
       铁生回庄以后,我把岗位还给他,并详细介绍了在他离岗时所有犍牛生牛的表现,还把从两个老汉嘴里套出的关家庄“知名人氏”的事迹“学”给他听,后来就被他写进小说了。

1   2   3   4   下一页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