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里话奇石
崔墨卿
在京城西北部海淀区腹地的绿水青山中,有一颗璀璨夺目的绿色明珠,它就是闻名遐迩的颐和园了。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乾隆皇帝的“三山五园”之一(山为万寿山,园为清漪园)。它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刚刚掌权不久的皇帝为了慈禧太后颐养天年.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由皇帝生父醇亲王奕裰策划,挪用了北洋水师的军费,重修了清漪园,从此改名颐和园,东宫门的颐和园的牌匾就是光绪皇帝亲书。
颐和园里不但有巧夺天工的建筑,巍峨高大的殿堂,闻名于世的奇珍异宝,就是园中举目可见的石头也别有情趣,甚至记录着已经逝去的历史烟云。
与颐和园东宫门遥遥相对的仁寿殿是园内皇帝勤政的地方,在仁寿殿前正中有一块高丈余、气势雄伟的太湖石,人称鸡鸣石。当年它曾矗立在畅春园的康熙皇帝寝官清溪书屋前,这块太湖石俱备了瘦、皱、漏、透的特点,是康熙下江南时发现的宠物,建园时有意放在眼前。为什么叫它鸡鸣石,这要从“扬香武三盗九龙杯”说起:康熙年间,江湖义士杨香武因不满黄三太得了黄马褂,一怒之下夜入畅春园,盗走了康熙爱物九龙玉杯。这九龙玉杯乃是缅甸进贡的宝物,杯底刻有九条蛟龙,一旦斟满酒后九条龙立刻浮出水面款款游动,因此深得,皇帝的喜爱。当杨香武第三次从畅春园盗杯时以鸡鸣为限,杨香武与其江湖好友鸡鸣五更张德胜藏身于这块太湖石旁,用口技鸡鸣麻痹了皇帝和侍卫,终于盗走了玉杯,因此得名鸡鸣石。1860年畅春园被一把大火烧毁,太湖石只能在荒草丛中哀哀哭泣,直到光绪年间重修清漪园时,才被移到了颐和园仁寿殿前。(另有一说是此太湖石间被慈禧移至圆明园内,1900年又被八国丧默军烧毁,最后被移到仁寿殿)、
从仁寿殿西行不足百米就是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了,乐寿堂虽然从清漪园脱胎而来,甚至名字都未变,但其主要建筑已不是乾隆时代的二层楼了,惟一没变的是乐寿堂前的一块巨石“青芝岫”。青芝岫又名败家石,它是明朝万历年间太仆寺少卿米万钟在房山石窝村发现的一块巨石。米万钟字友仁,号仲诏,明万历22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兼理光禄寺亟事,是明朝著名书法家,与董其昌齐名人称“南董北米”。米万钟一生除喜欢书画外,还倾其所有搜集奇石,人称“石痴”,今天“北大”内的勺园就是米万钟所筑的私人宅园。米万钟在一次去房山访友时,在石窝村发现了这块无斧凿之痕的青石,欣喜之余即雇人役从石窝村搬运青石,因巨石长三丈,广七尺,重过万斤,只能在冬季打井泼水结冰为路运输,其消耗甚大,据说只运到了良乡镇因财力不支,只好抛弃,因此落了个“败家石”之名。到了清乾隆时,一年清明节前,皇帝到河北易县西陵去祭祖路过良乡,乾隆皇帝也是个喜石名家,一眼看中了这块巨石,回家后立刻派工匠搬运至清漪园内,此时,清漪园已经建完,宫门口窄小只好破墙而入,为了消除败家石的丑名,乾隆皇帝命名“青芝岫”。
在排云殿佛香阁前,两旁摆列着十二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有的像龙,有的像虎,有的像羊,有的像猪,它就是有名的十二生肖石。这些石头本不是颐和园的原物,而是来自畅春园的九经三事殿前,九经三事殿是康熙皇帝勤政的地方,这些石头曾伴随康熙走过了几十年岁月,l860年以后便埋身荒草乱石之中,直至1888年重修清漪园,被移到了排云殿前,成了今天一大奇观。 颐和园内最有观赏价值的奇石是玉澜堂前的“子母石”了。玉澜堂在昆明湖东岸,知春亭东北侧。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重新垂帘听政,光绪皇帝变成了地道的附庸。但慈禧对光绪仍存有戒心,冬季回大内时,把皇帝囚禁在四面环水的南海瀛台,到了夏天住进颐和园时,便把皇帝囚禁在皇帝寝宫玉澜堂内,为了使皇帝不与百官接触,玉澜堂凡临窗的地方全用青砖砌死,使皇帝成了货真价实的囚犯。巧的是玉澜堂门前有一对守门石,形状似一雌一雄,官内的太监们暗地里说那雌的是慈禧,雄的是光绪,娘儿俩就像一对冷冰冰的石头,“子母石”就这样传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