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梯田 进入世界文化遗产评选 壮美的大地雕塑文化艺术与自然风貌奇观,是哈尼梯田带给人的最大震撼。除此,哈尼梯田还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哈尼梯田代表的红河南岸的梯田文化区,是公元8世纪至今亚洲海拔跨度最大、规模最广阔的稻作文化区之一,是农业文明活的文化景观与杰出范例。其灌溉稻作梯田系统在唐代至清代的千余年间逐渐成形,是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扩展和持续发展的一个独特缩影,持续至今并充满活力。 历代哈尼人以可持续的方式设计梯田、村寨,将其巧妙协调地融入当地自然生态系统,不仅创造了健康、和谐的人居环境,而且保护了山区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从哈尼梯田,人们体会到的是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2010年,哈尼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日前,经国务院批准,“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确定为我国2013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有关申报文本也已通过世界遗产中心预审并正式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本版约请云南作家范稳撰文解读这一独特的人文风景。 在滇南红河大山褶皱的深处,有许多如诗如画的哈尼山乡,就像深藏在大山中的璞玉,千百年来纤尘不染、浑然天成。在我所到过的民族地区中,我认为这方水土是个具备极大成长空间的宝地,尽管它或许尚未脱贫致富。 这就像一份还没有被好好利用的遗产,在寂静的群山中,默默散发出熠熠的光芒。 红河县大羊街乡声名在外,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古村”之一,且排名第二。此次评选活动的评委俞孔坚的评语是: “哈尼梯田和聚落,是千百年来自然与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在这里,土地的完整意义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即:土地是美、土地是充满意味的符号、土地是值得信赖和以之为归属的‘神’,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农耕文化,是平民的景观和大地的精华。” 另一个评委王建军同样用诗意的语言作了如下评价: “当我面对珠穆朗玛峰时,我感到了人的渺小;但是,当我面对哀牢山哈尼梯田的时候,我感到了人的伟大。千百年来,哈尼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哀牢山的山脊上,绘出了世界上最美的田园诗画,而哈尼村寨就坐落在这美丽的田园之中,宁静而祥和,如同仙境般。” 哪怕是那些见多识广、严谨挑剔的评委,当他们面对大羊街哈尼人的村寨和梯田时,他们仿佛也变成了浪漫的诗人,他们的评语也成了一行行的诗。大羊街究竟有什么魅力?或者说,奕车人究竟使用了什么样的魔法,让看到它的人,都变成了诗人?我想,这肯定得益于奕车人的风采和本色自然的梯田文化。 奕车人在我们56个民族大家庭中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他们又是从哪里来的?我曾经带着这样的问题在大羊街请教一个叫钱思侯的贝玛。贝玛是哈尼人的祭司,担负着呼风唤雨、驱魔赶鬼的职责,同时也是哈尼民族的文化传承者和智者。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吓了一大跳。 “是从北京的一条水沟边来的。”钱大爹认真地说。他会说汉话,而且还说得相当不赖。 我担心自己听错了,我在所有关于哈尼人来源传说的史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听到这样的说法。 原来在本地的传说中,奕车人来自于一个叫“姆阿”的地方,“姆阿”在本地哈尼语中就是“北京的中央地带”——我听到的原话如此;然后迁徙到四川西北部、再迁到攀枝花、进入云南的昆明地区、又迁徙到建水、元江,甚至一度到过现在的西双版纳一带,最后才定居到大羊街。 我后来又专门请教了有关方面的专家,他们都一口否认了钱大爹的说法,并帮我分析了这样一种可能:“姆阿”可能是哈尼人的发祥地“诺玛阿美”的一种本地发音,“诺玛阿美”是现在经民族学者考证认定过的哈尼人的发祥地,大约在今天的雅砻江、大渡河流域一带。而当地人把发祥地当做他们的始祖“奕车”王子的京城,到了今天,这个“京城”就被演绎成北京了。这会让他们感到很自豪——我们的祖先是从北京过来的。 在民族史学上,这绝对是不赞同的;但在民间口头文化的传承上,又有什么不妥呢?贝玛承担着口传文化的民间职责,就让他告诉其他的奕车人,我们的祖先是从北京来的,让身处遥远边地的人们,也感到自己离祖国的首都很近很近。多好。 其实,人都希望自己的祖先是大地方来的。边地云南的汉族大多是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派兵到边地的戍边屯垦之后,许多云南人直到今天都说自己的祖籍在南京,还说得有名有址,是个叫“柳树湾”的地方。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一些哈尼人也说自己的祖籍是南京的,其实这是自明朝以降,边地各民族的融合进度加快,很多哈尼人和汉人相互通商往来、甚至通婚联姻。曾经是汉族的,逐渐转变成了哈尼族,曾经是哈尼族的,又逐渐变成了汉族或者彝族。在时光隧道中,这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渐渐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的血液里已经融合了多元文化的基因了。 奕车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其渊源也长,他们的先祖也是从“诺玛阿美”一路迁徙下来的。只是这个支系的始祖“奕车”始终被本氏族的人供奉牢记,并以其名作为自己的氏族号和称谓。他们和哈尼族在文化上有很多相同想通的地方,但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传承,如婚俗、服饰、祭祀、节庆等。正是由于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使奕车人在多元纷呈的民族文化大花园里独树一帜,成为红河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曾经在一些节日里看到过奕车人的表演。一群健壮的奕车姑娘,头顶白布缝制的尖顶帽,拖到肩膀以下的后腰部位,像一件雨衣上的雨帽,上穿靛青色短袖土布衣裳,没有领也没有扣,只用彩色的腰带紧紧一扎;最让人怦然心动的是奕车姑娘的裤装,很短很短,短到你几乎不能称之为裤子,只是一条紧贴在大腿根部的黑色短裤,还不穿鞋子,丰满健壮的大腿配上这身干净利落的打扮,在欢乐的人群中舞蹈着、歌唱着而来,奔放豪迈,挥洒自如。直让人感到:这些梯田的女儿,她们不是在跳舞表演,而是在大地上劳作;倘若能目睹她们在田里的劳作,是否又像是看她们在大地上的舞蹈呢? 关于奕车姑娘的服饰,由于其特殊,这里要多说一段。她们头顶的白布尖顶软帽哈尼话称为“帕常,”传说奕车人的始祖“奕车”是个王子,因为兄弟间争袭王位,本来应该当王的他不得不在兄长们的追杀中远走他乡,在逃难的危急之中时,天神摩咪从天上降下来的一顶白色的帽子,让他戴着这顶帽子藏在白色的花丛中,以躲避追杀。奕车姑娘的布衣上装喜欢一件又一件地套着穿,最多可达十多件,而且里面的长,外面的短,要的就是让你看出她们衣服的件数,为的是展现她家的富裕,再加上层累叠加的银饰,就更能体现其家资丰厚了。这是一种原始的审美观。至于为什么上身要那么繁复重叠而下身却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奕车人的传说中这是为了纪念祖先在逃难时,艰难到只剩下一条短短的裤衩。 为什么奕车男子不穿这种短裤,而独让奕车姑娘穿?是不是男人如此打扮,便体现不出美来?从这个角度考虑,答案绝对是肯定的。 但是,如果你看看奕车姑娘在田里劳作时的利落干练,你就会理解,这样的服饰下田干活多方便啊,连裤脚都不用挽了。 饶有趣味的是,倘若你联想一下现在的时尚,大都市里的那些时髦的姑娘们,现在不也是上身穿得里长外短、并且下穿所谓的三分裤、七分裤,尽显她们美丽修长的大腿吗?她们只是还没有前卫到奕车姑娘的跣足裸腿而已。 是不是那些服装设计大师也在奕车人的服饰中找到了灵感?我不知道。 令人遗憾的是,我没有在奕车人的家乡看到一个身着奕车服饰的姑娘,她们都去赶城里人的时尚去了,穿牛仔服、花裙子、马靴、高跟鞋。人们告诉我说,只有在节庆日,她们才会穿出那些代表奕车人服饰特征的盛装来。 而民族节日,在这个现代化进程日新月异的时代,已然成为一些民族保留自己文化传承的载体了。
图片摄影 范稳
名词解释:奕车人
奕车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县。由于其独特的服饰、宗教、婚恋等文化传统,而在各民族中十分突出,尤其是女子独特的“龟式服”超短裤服饰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奕车人民在与大自然长期的相处和碰撞中,创造了原始、神秘、辉煌的奕车文化,它涵盖了哈尼族农耕、宗教、祭祀、历法,民俗、服饰、婚姻、饮食等,具有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的深邃内涵。 奕车人一年要过许多风俗节日,尤以“仰阿娜”,又名姑娘街;五月节又名“矻扎扎”;“叶月年”又称“扎特勒”这三大节日名闻天下。它集中代表和体现了哈尼奕车独特的历史文化、社会人生和经济发展。 奕车女子独有的服饰和人生礼仪是奕车文化的又一魅力和亮点。 “姑娘节”是每年春耕结束时,奕车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节日。奕车姑娘要身穿独特的“龟式服”,下穿紧身超短裤,在山间用歌、舞等形式寻找自己的伴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