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否在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中笑到最后,除了谈判策略、斗争策略外,人是关键的决定性因素。
贸易战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直接涉及贸易领域相关各种专业的人才自然不可或缺,但任何时代最需要、也最缺的是具有战略眼光的人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大变动,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中,尤其需要“隆中对”。“隆中对”在今天是要能打破各种专业、行业壁垒做真正融通式的战略判断。贸易战开始后,我们看到体制内外各种“隆中对”式的分析判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重要的不仅在这些分析本身,更在于各种观点、对策的互相碰撞、激荡,从而形成激励人才的氛围。就像改革开放初期那种奋发有为的心气,我与国家命运有着休戚与共的关联性。同时因为是对策性建议,也更能理解政府的运作逻辑,超越简单的批评而有更多建设性的意见,从而达到体制内部上下呼应、体制内与体制外相呼应,这应该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原生动力所在,是无分内外,最为广泛、深入的统一战线。
贸易战也是锻炼人才的时机。面对复杂局面,我们更要积极有为,在实战中经受考验,不断增长真本领,具备大担当。同时,我们的机制也要对人才加以鼓励,真正建立容错机制,容忍人才在勇于实践中有时难免犯下的过错。宽容的精神与宽松的氛围是很重要的,这与严以治吏并不矛盾,恰恰是宽严各有其宜。
体制上下、体制内外能否有效呼应,离不开沟通上下的中间层人才的担当精神以及战略、战术兼备才能的极大激发,这是充分激发体制活力的重要一环。
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人才,是这场贸易战的直接相关者。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在横亘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种种形式主义藩篱,已经在做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心气的机制改革。接下来的改革将让科研人员真正工作舒心、畅快,他们的潜力、活力一旦激发将是不可估量的。
高科技离不开市场,也离不开资本,所以特别需要国际化大市场经营管理人才与国际资本运作人才,需要企业家。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都有在贸易战中管理创新以及企业家精神格外得到锻造的问题。
人才锻造是全体民众民族精神锻造的一部分。对于民众作具体的分析,首先是中间人群,尤其是中等收入者对贸易战的影响相对更为敏感,心理上也更为波动、脆弱。这就要有对于中美现状、走向等作出全面而有高度的战略分析、判断的重头文章,既有高度理性的分析,又有强烈的感染力,从而有说服力,像抗战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样深入人心,给全体民众以信心,这可谓是新《论持久战》。战争年代的共产党最善于斗争,这同时体现在枪杆子和笔杆子上。我们的舆论宣传工作应该找回当年的气息,从而在斗争中创新、提升舆论宣传工作。
广大普通民众对于国家在贸易战中的决策、应对寄予完全的信任,对于美国的讹诈不为所动,这是我们的信心如大地一样深厚的坚实基础。贸易战让我们更深刻地领会作为基础的民众与作为屏障的中间层在中国文明中的意义。
也有些知识精英自觉、不自觉地应和美国对我们的批评,这暴露出我们的知识、话语与价值系统受影响之深。认识的分歧、混乱会影响团结,但共识要通过认识的澄清来达到,包括内部思想学术的辩论、澄清。
贸易战中我们容易看到两种情绪。或是空前的热情,或是低落甚至恐慌。成熟的民族精神就像铁器的炼成一样,首先是置于烈火中的煅烧,烧去杂质,然后是一遍遍锤打,最后还要淬打,即用冷水来猛激一下。民族精神的锻造要经过不惧战而敢于应战的高度热情,还要冷静应对,克服自身问题,做好自己的事,民族精神只有经历过所有这些环节后,才变得真正成熟。
(作者谢茂松是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资深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