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历史纵横

川菜大师罗国荣的国宴往事

时间:2014-10-23 03:4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248次
罗国荣,1911年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花园场,曾学艺川菜大师王海泉、黄晋临,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特级烹饪技师。解放前,有“川菜圣手”之誉的罗国荣曾为国共两党的高层领导人主持宴会,1954年经毛泽东点将进入北京饭店主厨,15年间多次承担国宴任务,为各国首脑

 


上世纪60年代的北京饭店 
 

 
 

       导读:69岁的罗楷经退休前在东城区教育局任职,搞了一辈子教育工作的他,近几年突然对现代川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翻阅了大量资料,也走访了在烹饪领域首屈一指的人物,并凭着脑海里早年间的记忆,写下了洋洋洒洒上万字的研究文章。他的研究对象只有一个——一代川菜大师罗国荣,而他做这一切的原因,是为了走近已去世45年的父亲。

 


毛泽东等领导人宴请来访的外国元首
 


      1969年初的深冬,第一批当选为中国特级烹饪技师、操持无数场国宴、为高层领导人服务了15年的罗国荣因气管炎病重离开了。父亲去世后,20多岁的罗楷经在北京饭店的军管会看到了对父亲下的结论:罗国荣系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贺龙带至北京,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多年后罗楷经甚至有些庆幸,从抄家、“靠边站”到病重,父亲忍受痛苦的时间并不长,否则解放前他为大军阀、银行家、国民党高官掌厨并经营饭馆的这些经历遭一一深挖,即使他曾被毛主席称为“中国四大名厨”之一,被周总理赞誉“帅才”,又能如何呢?

      罗家兄弟姐妹六个,没有一个继承父亲的衣钵。随着时代的更迭、见证者的消逝,父亲的传奇往事渐渐沉匿在这个家族和整个烹饪界的底端,无人搅动便静谧无声。

    人至古稀,罗楷经遥望父亲,将往事开封。


    在王海泉的调教下,勤奋、有悟性的罗国荣红白两案都学得精通


    1956年,罗楷经和四弟才从四川被带到北京生活,经常跟父亲碰不到面儿。晚上他们睡觉了父亲还没回来,早上他们去上学了父亲还在睡觉。父亲的这些故事罗楷经都是听母亲、父亲的徒弟、北京饭店的老职工和老家的亲戚邻居们讲的,父亲自己说的很少,只跟罗楷经提到过他小时候拜师学艺的那段经历。

    父亲罗国荣是四川新津县花园场人,1911年出生。家里祖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贫农。他向往读书,老跑到学堂外面听人家上课,但交不起学费。因为是家里最小的,父母看见他总拿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心疼,就在8岁那年送他上学了。他每天第一个到校,学习也认真,乡邻都说他将来是块料。

    念到11岁,家里实在供不起,罗国荣一个人坐在小河边哭了半天,然后就回家干活了。这可能是他一生的遗憾,所以他始终不让自己的子女学手艺,全得读书。

    有年冬天农闲,罗国荣一个人去菜地起了满满一背篼的菜回家。本来他从小很爱干净,那天天冷流清鼻涕,十多岁的孩子背着大背篼吃力,就抬手用袖子抹了抹。结果被街上茶馆里的人看见了,其中一个就对另一个说:“你们看这个娃娃有什么出息吗?他用袖子刮鼻涕,将来他有出息了我用手板心煎鱼给他吃。”

    这话刺激了少年罗国荣,一路飞奔回家就对父母说要去成都学徒去。当时成都有个名厨师叫王海泉,业界尊称“大王”,是新津人。此人曾跟着四川总督锡良走过很多地方,锡良去哪儿做官都带着他,所以眼界很开阔,手艺也高超。后来王海泉回到成都跟人合开了一家饭馆叫“三合园”,专做包席。

    家人就托人找到王海泉提出拜师,对方答应了。当时的规矩是,允诺之后,10天内孩子必须由家长带着来拜师。没料到这10天里就出事了,父亲病倒在床上,中间人也有急事脱不开身。本来就穷,还失信于人,眼看拜师这事儿要黄了。父亲想强忍着起床领儿子去,罗国荣很懂事,收拾好简单的行李自己上路了。

    去成都要走60里地,一个12岁的乡下孩子第一次独自进城肯定两眼一抹黑,但父亲后来只告诉罗楷经,到了“三合园”见着王海泉他跪下就说:“师傅,我叫罗国荣,我来拜师了,请你收我做徒弟。”

    罗国荣长得五官端正,穿得干干净净的,又有礼貌,王海泉看了表面未动声色,心里很喜欢。了解了眼前的小徒弟为什么一个人来拜师后,王海泉告诫他学不好要挨打的,罗国荣回答:“我一定好好听师傅的话,随便师傅怎么打骂我一定要学。”

    初入师门,发生了两件小事,给师徒彼此之间都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一天罗国荣跟着师傅在厨房打下手,师傅突然一把拽过一个师兄的抹布,喊他打一盆水来。当厨师必须人手一块抹布,如此刀山火海才敢下。水来了,师傅让这师兄下劲搓,三两下水就浑了,师傅厉声喝道:“把这水给我喝下去!”师兄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后来师傅把罗国荣叫过去训诫:客人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要像孝敬父母一样把菜做干净。味道好坏还在其次,脏东西吃下去要闯大祸的!罗国荣本来就爱干净,听了这话更像接了圣旨一样,此后一辈子从业的底线没动摇过。

    不久,王海泉就发现晚上的厨房里还经常有亮光。一次他推门进去,原来是十几岁的罗国荣趴在大案板上点着油灯在写什么。一问,罗国荣正记录当天包席的情况,菜品名称、哪个师兄做的、价钱多少,清清楚楚。王海泉问他是每回都记吗?他点点头,说就是很多字不会写。面对这么有心、上进的孩子,王海泉感叹:“娃娃,你硬是个学厨师的料!赶紧去睡吧。”

    在王海泉的调教下,勤奋、有悟性的罗国荣红白两案都学得精通。三年出师要办谢师酒,给师傅买衣帽鞋袜,请同行们来喝酒,还要包红包,可罗国荣没钱,满四年了也出不了师。他的大哥下一手好象棋,一心想帮兄弟一把,就找当地的一个富户赌棋,连赢三盘,兄弟的谢师宴总算办成了。

    罗国荣是个重情义懂感恩的人,“三合园”后来因为内部矛盾经营不善,他一直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供养师傅王海泉。解放后他跟随贺龙进京,家属就带了两个孩子还有大哥。他把大哥介绍到黑龙江省委的第一书记欧阳卿家里去做饭,可大哥身体不好,怕冷,干了一年就回来了。直到1962年生病去世前,大哥都由他这个兄弟照顾生活。

    出师之后,17岁的罗国荣先到“福华园”做工,并再次拜师。“福华园”的老板黄绍清也是现代川菜史上的一代大家,他给罗国荣提供了实践的平台。三年后,罗国荣又去了黄晋临的饭馆“姑姑筵”。黄晋临被认为是现代川菜完成创始定型时期的关键性人物,虽然没有正式拜师,但罗国荣接受了他的不少指点,从此眼界大开,厨艺日增。

 


被毛主席称为四大名厨的陈胜、范俊康、罗国荣、王兰(左起)
 
 

    与国共两党高层的渊源,让他从一个出身贫寒的民间厨师逐步成长为一代国宴大师

 

    一个厨师,因为历史的机缘,在中国处于风云巨变的关口,以食为媒,与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都发生了交集,罗国荣的经历不能不说是凤毛麟角。

    1937年,罗国荣离开“姑姑筵”,经人介绍到重庆小园的大银行家丁次鹤家里主厨。丁次鹤是留英回来的,为四川的大军阀刘文辉打理财务,生性讲究吃,极爱请客交友。罗国荣去他家时正值抗战爆发,国民党高层、社会名流纷纷向重庆汇集,政界、军界、文化界都成了丁次鹤的座上客。罗国荣的一手好菜很快就扬名小园了,客人们管他叫“罗斯福”,跟“罗师傅”谐音。

    1940年,罗国荣担任经理的“颐之时”在成都开张,经营高档川菜,后来又在重庆开了分号。彼时,重庆已变为“中华民国战时首都”,重庆“颐之时”也成了很多高级宴请的场所。

    国宝级烹饪大师黄子云是罗国荣的徒弟,他生前曾经告诉罗楷经,蒋介石多次吃过师傅做的菜,每次都很满意。蒋是浙江人,口味清淡,师傅就给他做清蒸鳗鱼、开水白菜、贵妃鸡、蝴蝶海参,蒋介石都很喜欢。《北京饭店传奇》里也记录了一段,说蒋介石宴罢,连称几声“好、好”,罗国荣听不清他的宁波话,以为他在清喉咙。还是一旁的侍卫告诉罗国荣:委员长夸你的手艺好,不容易啊!

    孔祥熙到“颐之时”订席,60大洋一桌,吃完非常高兴,又订了两桌送给蒋介石。蒋自己吃不了,再把其中一桌送给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林森吃完也满意极了,写了一块 “川菜圣手”的匾送给罗国荣。

    1945年8月国共谈判,毛主席飞抵重庆住了40多天。国共两党及民主人士相互往来交流,很多宴请都出自罗国荣之手。正是在这些宴会上,罗国荣给共产党的领导人们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本飞机轰炸重庆时,恩师黄晋临惊吓而死,罗国荣为此发明了一道菜叫“轰炸东京”,也就是流传至今的“锅巴海参”。将一盘带汤的海参迅速浇到另一盘油炸好的锅巴上,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好似心底的怒火在爆炸。一介厨师恨日本鬼子又能怎么着?为携手抗日的两党高管做做菜,也算是尽了天职了。

    正是这段与国共两党高层的渊源,在日后改变了罗国荣的人生轨迹,让他从一个出身贫寒的民间厨师逐步成长为一代国宴大师。

    成都解放的第二天,贺龙在“颐之时”宴请起义将领,此后罗国荣便跟随贺龙赴重庆西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工作,同时出任重庆国营“颐之时”经理。

    当年在重庆吃过罗国荣的菜后,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向周总理询问此人的下落,周总理告诉他,好办,找贺龙就行。于是在毛主席的亲自点将下,1954年,罗国荣调至北京,先到中南海,后来毛主席认为这样一个人才应该为更多的人服务,又将他调往北京饭店主厨,直至1969年去世。


 

 

    周总理派人把罗国荣叫到宴会厅,向尼赫鲁介绍:“这是我们的川菜名厨,国宴上的菜也是他做的。”

 

    刚到北京饭店工作,就赶上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访华,周总理在北京饭店设宴招待,罗国荣主厨。其实多年前,美国副总统华莱士、美国总统特使威尔逊就在国民党政要的欢迎宴上吃过罗国荣的菜,但新中国成立后,尼赫鲁是罗国荣服务的第一位外宾,对国宴上的菜品赞不绝口。

    在国宴之外的另一顿便宴上,罗国荣又为尼赫鲁做了一道自己的拿手菜——蝴蝶海参。这道菜对刀工的要求非常高,海参不好片,要把海参片成蝴蝶翅膀的形状,片薄了一蒸就化,片厚了不美观,这个度很难掌握。“蝴蝶”的身子是由鸡蛋清和团粉调好后浸透过高汤的,口感又软又鲜。将“蝴蝶”沿着盘子边摆一圈儿,翅膀必须对称,勾上栩栩如生的触须,中间再堆放上片剩下的海参块,然后一起上锅蒸。出锅后的蝴蝶海参浇上上好的高汤,端至餐桌,形象高雅,口味清淡,营养极高。

    便宴快结束的时候,尼赫鲁提出要见见厨师,周总理派人把罗国荣叫到宴会厅,向尼赫鲁介绍:“这是我们的川菜名厨,国宴上的菜也是他做的。”还让罗国荣向尼赫鲁敬酒碰杯。

    紧接着当年的年底,缅甸独立后的第一任总理吴努首次访华。当时中缅双方刚建交,存在边界问题需要协商。吴努住在北京饭店,访华期间的饮食都由北京饭店负责。周总理下达指示:吴努总理是虔诚的佛教徒,饮食上不能出一点问题。

    当时的北京饭店只有川菜、淮扬菜、粤菜三大菜系,没有专门的素菜系。除了清真菜单有专用锅,宴会上的素菜都是用炒过荤菜的锅烹制出来的,那些锅内外都浸透了各种荤油,做素餐一顿都混不过去。筹备会上一时间大家竟然不知道怎么办了,罗国荣不慌不忙地说:“那不简单,比着现在的锅再买俩新的。”

    黄子云后来向罗楷经描述,当时大家伙儿一下就乐了,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散会后新锅买来了,罗国荣叫黄子云几个找来红砖和砂纸,把新锅里外的毛边、铁屑和铁锈都打磨干净,又让人用卫生棉蘸着香油擦拭,最后把浸满香油的卫生棉贴在锅壁上,晾到第二天就能用了。事后周总理知道了这两口素菜锅的来龙去脉非常感慨,说:“外交无小事,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每位国家首脑访华前,承担国宴任务的后厨都要对来访国家的气候条件、风俗习惯以及首脑的喜好、个性进行了解,以便制定出稳妥相宜的方案。

    1956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周总理以最高规格接待。印尼潮湿,那儿的人喜欢吃辣的,两国领导人见面交谈的时候,毛主席也说过:在吃辣椒方面,我不如苏加诺总统。宴会上罗国荣炒了一道川菜名品宫保鸡丁,没想到苏加诺赞不绝口,筷不离手,眼看盘子要见底儿,细心的周总理立刻派人通知厨房马上再做一份。

    同一道菜在国宴上上两次,也算是奇闻。正宗的宫保鸡丁选的是雏母鸡的鸡腿肉,去皮、抽筋、切丁。小母鸡的鸡腿才多大?一盘子宫保鸡丁怎么也得七八只鸡腿,现切根本来不及。多年后后厨的人跟罗楷经回忆起来,也都说“该着你父亲露脸”,墩子上就有一份现成的鸡丁,是罗国荣提前准备时让多切出来的,本打算等宴会结束叫徒弟黄子云炒给厨房的人吃。三五分钟不到,又一份宫保鸡丁出锅,主宾都有些惊讶。宴会结束后,周总理亲自到厨房给罗国荣敬酒,夸赞他:“老罗,你今天的表现太好了!”

    1963年2月,周总理在钓鱼台宴请西哈努克亲王。开好菜单了,罗国荣哮喘发作,咳嗽得躺在床上去不了。距离开席没多长时间的时候,另一位主厨才汇报头菜的原料腥味去不掉,肯定上不了席了。

    头菜废了这还了得?饭店的领导立刻派专车赶到罗国荣家,硬是把他从床上拉起来扶上车送到厨房,并让他的徒弟魏金亭从旁协助。一场危机很快化解,事后周总理还表扬“今天的头菜烧得好”。

 


 

    5000人大宴会获得圆满成功,总理拍着罗国荣说:“老罗,你不愧是个帅才!”

 

    一场国宴运作下来,整个流程相当复杂,光是制订菜单就有很多讲究。宴会的目的是什么,来宾的地位是什么,菜品是不是当令的,与客人的身份、口味喜好是否高度吻合,浓淡荤素的搭配甚至顺序都要仔细斟酌,仿佛一场艺术表演一样,并要体现出文化的、政治的、外交的、营养的等多元化的内涵。国宴不仅仅是用来吃的。

    几经历练,罗国荣有一套自己的关于好厨师的标准:一定要有拿手菜、绝活,这是最基本的;会开菜单,开不好菜单的厨师不是好厨师;要有组织能力,上百桌的宴会往那儿一站能镇得住,要调得动耍得开;最后必须培养接班人,把中华民族的食文化传承下去。

    罗国荣在后厨的组织、掌控能力非常强大,井井有条、临危不乱,有大将之风,周总理就不止一次地管他叫“罗大帅”。解放前,罗国荣曾为四川军阀刘文辉做过家厨,后来刘文辉两次娶儿媳妇,开四百多桌的流水席,已经经营“颐之时”的罗国荣是整个宴会的总指挥。这件事在当时非常有名,四川的厨师提起来都佩服得五体投地。

    1959年建国十年大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五千人的大宴会,招待80多个国家的宾客和国内各界知名人士。

    这么大规模的国宴摆桌难、呈菜难、协调难,需要前台、后厨高度配合,不亚于一次战役。当时任前台总指挥的是国宝级的宴会设计大师郑连福,后厨总指挥就是罗国荣、范俊康和王兰,率领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二三百位烹饪高手,罗国荣还要负责第一主桌的菜品。

    宴会执行两个菜单,主桌是五个冷双拼,十多个热菜,其他桌则为11冷两热。为了保证主桌和其他桌步调协调,主桌动一步,其他桌则跟着行动,实行卷地毯式的服务。

    由于组织精当、调度有方,这场空前盛大的国宴获得了圆满成功。总理给前台后厨的工作人员敬酒时,拍着罗国荣说:“老罗,你不愧是个帅才!”

    丰泽园的鲁菜大师王义军曾向人回忆过两件往事,一件是拜罗国荣为师,另一件就是当年参加十年大庆的五千人大宴会。王义军说:“师傅让我切40斤葱,手都切酸了。”

    五千人大宴会刚结束,10月6日恰逢全国第一届运动会召开,罗国荣又授命率领黄子云、李治全、黄润、于存、李世宽、魏金亭等徒弟,协同大批中西餐名师高手,完成了“万人冷餐会”的招待任务。

 


 

    “物有贵贱,菜无二品。不管原材料咋个不值钱,你都要有本事把它弄得大家都说好。”

 

    在罗楷经眼中,父亲做菜两头拿手。一是宴会菜高档菜,还有一手绝技就是将人人都能见得着、买得起的食材做出谁也做不出来的味道,让凡料成珍。

    上个世纪80年代,为毛主席主厨过10多年的于存向罗楷经讲过一个关于 “诸肉不如猪肉,百菜不如白菜” 的故事。

    1958年秋末冬初,北京饭店派罗国荣带着黄子云、于存几个徒弟去中央的高干俱乐部养蜂夹道出外会,那天的宴会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贺龙、叶剑英等都悉数参加。因为天冷咳嗽严重,罗国荣就选了两道菜亲自动手,一个是烤方,一个是开水白菜,其他的让徒弟们一起做。

    烤方的方肉取的是猪的肋把肉,先腌制小半天,再烤好几个钟头,直烤得红黄金亮,非常能激起食欲。烤方时烟熏的呛人,看师傅咳得厉害,黄子云心疼,对师傅说让我来烤吧。罗国荣没同意。于存跟罗楷经说,其实黄师兄的烤方跟师傅不相上下,师傅还表扬过他,但那天的场合很重要,师傅还是不放心,只是在烤好后让徒弟改刀、装盘。

    烤方比较油腻,之后罗国荣又给每人做了一碗他的经典名菜“开水白菜”。开水不是真的开水,而是高汤澄清后清澈如水。白菜要选黄秧白菜,只用中间的芯,撕去膜皮,抽掉叶筋,用开水烫熟,再漂冷挤掉水分。清汤烧开后加盐、料酒、胡椒粉,注入放了白菜的小碗里,然后一起上笼蒸透。罗国荣的开水白菜被人称为“菜中之王”,周总理和很多领导人都非常爱吃。

    宴会结束,就在罗国荣去旁边小房间喘口气的工夫,服务员跑过来兴奋地学话,说今儿又露脸了,叶老总说“这方一定是罗国荣烤的”,我们回答是,他又说“比我们广东的烤乳猪还好吃”。贺老总也接话说:我说嘛,除了他哪个也烤不出这个味来。陈老总更有意思,说了一句“诸肉不如猪肉,只有做到这个程度这句话才成立。”后来上开水白菜时,邓老总又指着他面前的碗说,还有一句“百菜不如白菜”,做到这个程度才名副其实,跟“诸肉不如猪肉”合在一起才完整了。

    于存将服务员说的这番话转述给师傅听,不断咳嗽的罗国荣笑了笑没有马上接话,停了停才说:“山珍海味做得好是本事,普普通通的原材料做得好更是本事。物有贵贱,菜无二品。你晓不晓得这是啥子意思?就是不管原材料多普遍,咋个不值钱,你都要有本事把它弄得大家都说好。”

    “文革”爆发后,因为与贺龙的关系,罗国荣遭到抄家,紧接着又被停止工作,在院里扫厕所。一年多后,患哮喘多年的罗国荣在家中去世,年仅57岁。

     邓小平复出后曾到北京饭店询问负责人:“罗国荣呢?”对方回答说死了。又问家属在哪里,被告知已经返回四川。之后罗国荣获得平反落实了政策,家属回到北京,一个女儿也被安排进北京饭店上班,算是一种补偿吧。

     罗国荣生前很少跟子女谈及他的工作,在家也基本不做饭。罗楷经对父亲的手艺没有味觉记忆,但印象中有一件事让年少时的他对父亲佩服不已。

    罗家住在北京饭店的后面,母亲常去东单菜市场买罐头厂的下脚料鸭掌,一毛七一斤,北京人不认这东西,对四川人来说可是一道美味。三五斤买回来洗干净,先烧一锅水,下了鸭掌,然后捞出来放进凉水里开始剥,把骨头和掌皮完全分开。罗楷经记得自己剥半天剥得乱七八糟,父亲几秒剥一个非常整齐。

     父亲一生见过无数奇珍异材,做过无数令人拍案叫绝的佳肴,但他自己最爱吃的是一道白水煮猪肘,至多配一蘸碟。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的罗国荣


罗国荣简介

 

      罗国荣,1911年出生于四川省新津县花园场,曾学艺川菜大师王海泉、黄晋临,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特级烹饪技师。解放前,有“川菜圣手”之誉的罗国荣曾为国共两党的高层领导人主持宴会,1954年经毛泽东点将进入北京饭店主厨,15年间多次承担国宴任务,为各国首脑服务。“文革”期间,罗国荣受到贺龙的影响,被停止工作,1969年1月因病去世,年仅57岁。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