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遗令葬在定军山之秘
罗贯中《三国演义》中说:诸葛亮死后,姜维、杨仪遵照遗命,不敢举哀,依法成殓,安置龛中,令心腹将卒三百人守护。随后以魏延断后,大军退去。又因魏延不肯断后,改由杨仪领兵扶灵柩先行,姜维断后,直退入栈道口,才更衣发丧,扬幡举哀,随后将灵柩扶送到成都,人城停于丞相府中。接下来,将灵柩安葬何处?如何安葬的?就再没有交代了。
据《三国志》诸葛亮本传记载:诸葛亮死后,姜维、费棉等秘不发丧,整军撤退。同时遵照诸葛亮遗嘱:“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蜀军退至勉县,遵嘱将其安葬了。定军山在勉县西南五公里处,墓冢至今尚存,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诸葛亮死葬定军山,裴松之注引《襄阳记》也如是说。《诸葛亮传》记后来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时也曾路过祭扫。然而,魏晋以后史载互异叫人难定是非。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记:“诸葛亮之死也,遗令葬于其山(定军山),因其山势,不起坟茔,……(今已)莫知墓茔所在。”
粱朝刘登之《粱州记》却说:“人(定军)山十余里有诸葛武侯墓……今松柏碑铭俨然。”
这里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前者既说在定军山已找不到诸葛亮墓了,后者却说其墓“松柏碑铭俨然”?
其二,如果说是因为郦道元根本就找错了位置,刘登之的记述才是对的,为什么,刘氏所记定军山诸葛武侯墓的位置(人山十余里)和今勉县城南十里定军山下诸葛武侯墓位置又不相一致呢?
关于诸葛亮葬于何处,还有这样一段有趣的民间传说:说诸葛亮临死时,吩咐姜维办理葬事。姜维选派了两名犯人抬棺挖坟,一名犯人在家做饭、打杂,事后赏银20两。两犯人抬着棺木走了半天,在定军山下挖了坑将其安葬。回去路上,两人为得银子,商定杀掉煮饭的;煮饭的犯人也想独吞银子,便在酒食中投毒。结果先是打死了做饭的,然后两犯人也中毒身死。至晚上,姜维过问此事,因三人都死了,所以连姜维也不知道诸葛亮葬于何处。
以上传说,大略出自后人寻找武侯墓而倍感茫然编造出的故事,自然不足为信。
我们倾向于认为诸葛亮死后葬于定军山,但以为对郦道元之说,以及文献记载的前后矛盾有必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说:诸葛亮临死“遗令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定军山在古代沔阳县境内,沔阳在魏晋时属汉中郡。汉代沔阳县城,据传系汉高祖时萧何所筑,汉末魏晋均沿旧制。沔阳辖境大约相当于今陕西勉县。定军山在勉县城南十里,北对沔阳故城。因蜂对峙,山上平板,可驻万军,故名定军山。定军山武侯墓至今尚存。墓为东西向,封土高5米,呈覆斗形,四周有砖墙护围,周长60米。墓前碑亭向东,内存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所立“汉丞相诸葛武侯之墓”石碑、清果亲王于雍正十三年(公元l734年)所立“汉诸葛武侯之墓”石碑各一通。墓冢与殿堂为一体。占地东西长120米,南北宽130米,周围古木荫翳,柳绿花红。
一般都认为,定军山武侯墓系诸葛亮死葬之地。那么,诸葛亮为什么生前“遗令葬定军山”,而没有回成都安葬或迂葬成都呢?对于这件事,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都没有多发议论。可是,后世读史的人,出于对诸葛亮一生忠贞的感佩,对“遗令”葬在定军山之事作了不少的感叹:一说:生而治蜀,死犹护蜀。定军山武侯墓殿内,就有这样一幅楹联:生为兴刘尊汉业;死犹护蜀葬军山。
人们普遍认为此联语体察了诸葛亮“遗令”葬定军山的隐衷。《三国演义》也据此创作了诸葛亮“显圣”定军山的故事,托梦给征蜀大将钟会:“汝入境之后,万勿妄杀生灵”云云。
二说:北伐壮志未酬
柳春藩《诸葛亮传》就认为:诸葛亮之所以要“遗令”葬在汉中定军山,是因为北伐壮志未酬,想让后人不忘北伐曹魏。惟其如此,诸葛亮的后继者姜维才不顾一切而坚持“八伐中原”。
三说:别有苦衷
有一种观点认为,为什么陈寿对诸葛亮“遗令”葬定军山之事不加任何评论,裴松之也避而不谈,或许诸葛亮是确有其苦衷的。在封建时代,忠臣难做,尤其是像诸葛亮那样集权于一身而又未完成“复兴汉室”之重任者,他不能不处处小心。在当时,实际上就有人对诸葛亮的权力至大产生过疑虑,明察秋毫的诸葛亮对此不会没有认识。所以,他“遗令”葬定军山,或许正是为了避免身后被君臣猜疑,以保全国家与家人之平安。这从他死后,百姓请为立庙而朝廷却一直不同意,可见诸葛亮的苦衷是不无道理的。
《百家讲坛》 07-0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