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北京纵横

木樨地名称的来历

时间:2015-04-04 03:3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3974次
明朝的时候,在北京城门外附近曾有军队专门种植苜蓿,以做皇家御马的饲料,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所以阜成门外西南部(今复兴门外)的木樨地和永定门外的木樨园,皆因明朝时曾是军队种植苜蓿的地方而得名。

 


 
 

       关于木樨地(樨,读音为xi)的来历,存在许多争议,其中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说此地位于阜成门外西南部,明代时种植过大面积的苜蓿,为皇帝的御马提供饲料。清代成村,称苜蓿地,民国时被讹化为木樨地。苜蓿为多年生豆科草本植物,不仅产量高,而且草质优良,各种牲畜均喜食,素以“牧草之王”著称。

 


 


    二是说清代时门头沟往京城送煤的骆驼队多出入于阜成门,当时这一带生长着许多野苜蓿,所以赶骆驼的人时常在此歇脚,以便给骆驼喂些草料,日子一长,这里就被称为苜蓿地,后谐音为木樨地。


      三是说此地曾种植过许多桂花,因桂花树统称木犀,“樨”与“犀”同音义,木樨地即桂花之地。


      四是此地曾是白云观的菜园,以产黄花菜闻名。黄花菜即金针菜,可食用,色泽金黄如桂花,俗称木樨,故称此菜园为木樨地。

 


苜蓿


      但从有关的史料记载来看,第一种说法更为可信,也是史实,因为《明世宗实录》中就有关于明代军队在九门之外种植苜蓿,“按月采集苜蓿,以供内厩喂养”的记载。而其他说法无任何记载,难以考证。


      《明世宗实录》中曾记载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九门苜蓿地上,计一百一十顷有余。旧例:分拨东、西、南、北四门,每门把总一员,官军一百名,给领御马监银一十七两,赁牛佣耕,按月采集苜蓿,以供刍牧。至是,户部右侍郎王軏等查议,以为地多遗利,军多旷役,请于每门只留地十顷,令军三十名仍旧采办,以供内厩喂养。”

 


北京木樨地桥


      由此可见,明朝的时候,在北京城门外附近曾有军队专门种植苜蓿,以做皇家御马的饲料,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所以阜成门外西南部(今复兴门外)的木樨地和永定门外的木樨园,皆因明朝时曾是军队种植苜蓿的地方而得名。但因历史上记述较少,所以不明史实的人们附会于各种传说,将这一地名讹化了。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