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图书出版业:快速扩张之下的质量下滑

时间:2013-03-16 05:4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459次
我国图书品种如今已达40多万种,新闻出版业总产出已到1.6万亿元,有49家出版传媒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遗憾的是,图书质量并没有跟上增长的步伐,并且还有下滑的趋势。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日前向媒体透露,我国图书品种如今已达40多万种,新闻出版业总产出已到1.6万亿元,有49家出版传媒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出版大国。

  遗憾的是,图书质量并没有跟上增长的步伐,并且还有下滑的趋势。我做《咬文嚼字》编辑10余年,每天要接触大量的差错材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图书中的。同时,我还多次参与新闻出版总署及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的图书质量检查,对图书的编校质量做过系统的考察。对近年来图书编校质量的下降,我有切身之感,也有切肤之痛。如果严格按照业内规定的万分之一的差错率为及格线的话,文字质量不过关的图书数量是惊人的!

  有低级差错。如把“白痴”误为“白痣”,把“楚霸王”误为“楚霸主”,把“冠军”误为“寇军”,把“老师”误为“老帅”,把“包庇”误为“包皮”,把“悍匪”误为“韩非”,把“太监”误为“大监”,把“大人”误为“犬人”,等等。这类差错的出现,显然与编校人员粗疏的工作态度,以及出版单位不善的管理有关。

 


 

  有高频差错。如把“麦秆”误为“麦竿”,把“呕心沥血”误为“怄心沥血”,把“宣泄”误为“渲泄”,把“趋之若鹜”误为“趋之若骛”,把“铮铮铁骨”误为“诤诤铁骨”,把“罄其所能”误为“磬其所能”,把“巨擘”误为“巨擎”,把“欢呼雀跃”误为“欢呼鹊跃”,把“花样迭出”误为“花样叠出”,等等。这种差错的出现,显然与编校人员的语言文字能力有关。

  有知识差错。如圆明园本来是英法联军放火烧的,可有书中把此事归罪于八国联军;“学而优则仕”本来是子夏说的,却有人把它当成孔子的名言;“食色性也”本来是告子的名言,但有书中说是孟子说的,甚至还有人说是孔子说的;八股文本来是明、清两朝科举考试所规定的文体,有书中人竟然说唐代士子考八股文;佛教本来东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国,可是有本谈春秋战国历史故事的书中竟然出现了和尚,等等。这类差错的出现,与编校人员的人文素养有关。

  一面是出版规模的快速扩张,一面是图书编校质量的逐年下降,原因在哪?

 

  我曾调查过几家颇具影响力的大型出版机构,情况大致一致。

  首先,编辑力量不够。图书品种、出版规模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编校力量的增长速度。某出版社的一位编辑告诉我,她每年有几十种图书发稿,根本没有工夫认真看校样,差错难免。

  其次,校对力量薄弱。在我调查的几家出版机构中,甚至有出版社已经撤销了校对科,而把校对工作交给退休人员完成。

  第三,技能培训缺失。编校是一种技能,一门很专业的学科。系统地学习“编校”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校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近几年来,许多出版单位做得不够。一家古籍出版社的校对告诉我,他从事校对工作五六年了,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

  第四,管理跟不上扩张的脚步。据我了解,许多新组建的出版集团,还没有监管图书质量的管理部门,对所属出版单位缺乏图书编校质量的有效监管。

  第五,对数字化冲击缺乏应对。越来越多的作者提供的不再是纸质版原稿,而是电子文档,编校工作应该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捷?

  我们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监管,高度重视图书质量在国家新闻出版战略中的基础作用。我们也呼吁出版单位,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合理分配、利用资源,出精品图书,走均衡发展、持续发展、高效发展之路,只有有质量的规模扩张,才是有效的扩张。
 

 


 

       2013/03/15   北青网   《咬文嚼字》执行主编 黄安靖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