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人长脑袋并不是为了戴帽子

时间:2012-04-12 05:07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66次
十五年前的4月11日,作家王小波突然离去。我对王小波抱有天然的好感。他大大咧咧的样子,乱七八糟的头发,皆是我心目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外貌。凡事计较,却以平和的态度;讲大道理,但让人读着不累。

 


 

  十五年前的4月11日,作家王小波突然离去。他生前并不很有名,死后作品却风靡全国,影响了一大批读者,直到今天仍如是。为什么他会有众多的追随者?因为他有趣。因为他纯粹。

  我第一次看见王小波的名字,是在海淀中坞村的简易租书点里——如今这样的租书点已经看不见了——《黄金时代》和武侠小说混在一起,还是盗版的,足以说明王小波身后哀荣。王小波到农村插队时,带去一本《变形记》 ,结果真的变了形:“像一卷海带。” 后来他赶上了“比较好时代” ,可以读到更多的书和写书,虽然写完了还要放在自行车上,到处推销。假如王小波还活着,他考虑的将是别的问题,比如某个网站又来烦人了,要不然开个微博,就在那儿撂着,不说话。我觉得这种可能很大,他也不会打名人口水仗,例证是,他常收到谩骂性的退稿信时“总善意地想,写信人准是挨了领导的骂,找我撒气。”

  我这么说话似乎有些轻佻,在他去世十五周年的时候,行文应该沉重,但我想,王小波于地下,他一定赞同我,他说过“不管什么书(文章) ,我都希望它不太严肃” 之类的话,他的文章亦如此。为人为文,他追求智慧与趣味。这两样,大致上,中国人都不缺乏,奇怪的是一旦计较起来,就觉得中国人的智慧与趣味好像跑偏了。

  在《智慧与国学》里,他把源于西方的智慧比喻为驴,驴来到中国的草原上,就将中国的马群“惊炸”了。限于那篇文章的主旨,王小波重点谈了西方科技智慧(思想) ,也说到了兴趣,西方智者有个毛病,“总要把自己往聪明里弄的劲头儿” ,即“追求智慧与利益无干” 。

  但在“比较好时代” ,又有什么与利益无干呢?一个社会,过分计较A,那么C、B就不会太上心。王小波推崇罗素,今天的中国,也说得上是“参差多态” ,但是不是幸福本源就不大好说了。平心而论,这参差,是基于物质的参差;多态,我看快变态了。这么说肯定有人不高兴,就像当初有人读王小波一样。但我绝非暗自与王小波等量齐观,实际上,我视其为老师。王小波的杂文,按照他模仿罗素说话的方式就是:一,人长脑袋不是为了戴帽子,二,告诉别人,你长了脑袋。

  我明白长脑袋不是为了戴帽子的道理很多年,但从来没像王小波想得那样细致。

  也有些人以为王小波的小说不够好,杂文虽好但算不上有思想深度,他是文学家,但算不上思想家。王小波生前有志于小说,但人们记得最多的还是他的杂文。这恐怕是反驳那些人的最好例子。他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在七十年代,我能说出罗素先生那样充满了智慧的话语,那我对自己的智力状况就很满意,不再抱怨什么。实际上,我除了活着怪没劲之外,什么都说不出来。” 认为王小波只说了一些常识的人,其实还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况且,这些常识就是一班王小波们的启蒙,才在今天成为常识,又何况,中国人德性是这样:道理上好容易弄明白,做事时又难得糊涂起来了。

  王小波举过一个例子,七十年代,有知青为捞被水冲走的电线杆淹死了,人们讨论的结果是,“国家的一根稻草落下水也要追” 。八十年代,人们的反应就有些变化了,大学生为救老农牺牲,个别人就认为不值。又过了一段时间,大家就女性遭遇强暴,为保命而放弃反抗对不对争论过一阵子。这些事归根结底是一回事:生命的价值究竟如何体现?王小波的杂文,其实写的就是这么一档子事。这事无论写多少字都不嫌多,古往今来的多少书、多少艺术,都在变着法琢磨这事。据说有的先贤彻悟了。我读王小波,没觉得他琢磨透了,但他琢磨出一条,就是做人做事要“智慧、有趣” 。“我活在世上,无非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王小波杂文里的那些趣事,他未必真的觉得有趣,乃至相反,甚或悲凉。此等境遇,远的不说,民国那时候的一些文人就已经历过了。如此说来,王小波的一生并未成功。

  我对王小波抱有天然的好感。他大大咧咧的样子,乱七八糟的头发,皆是我心目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外貌。凡事计较,却以平和的态度;讲大道理,但让人读着不累。这迥乎我年少时的经验,和我计较讲道理的不是老师就是父母,却极少态度和蔼,有趣就压根没有。以至于后来形成了有趣是我读书的第一标准。我喜欢连岳、刀尔登、李海鹏和刘瑜的杂文,他们即使不是王小波的学生,也属一脉相承。

  王小波所论,不一定都正确,他说那是他的一些恳求而已。他认为中国不乏明理的人,为自身清白计,不愿发声。而另外的沉默的大多数,很大一部分是在装傻。如今装傻的人越来越少了,这是“比较好时代”的一个现象,同时,只谈事、不针对具体人的态度愈加稀缺了。有个广告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说一个时代,一个社会“比较好” 而非“更好” ,是因为“比较好” 的比较对象可以选取任何时代和社会。王小波批判的那个时代,是他身体和思想都需要健康成长,而并没提供相应环境的那个时代。今天我们再去和那个时代比较,只能说明我们没出息。那么我们去和谁比较呢?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追求、实现怎样的一个时代呢?它的衡量标准恰好又散落在王小波的杂文里。你若读不出来,找不到,我给你出个主意,买顶帽子戴上试试。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