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书刊

回首向来萧瑟处 既有风雨又有情——姜昆为《那年月那地方》题序

时间:2021-12-07 01:3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48次
姜昆:我知道润生有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专业造诣。他是好多重大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包括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海世博会石油馆等,他都是功臣。他还写过不少关于石油经济方面的著作文章,做过不少专题报告,但他写的散文我还是第一次阅读。

 

 

 回首向来萧瑟处   既有风雨又有情

               ——姜昆为《那年月那地方》题序


 

 
       润生是我的老朋友。连结我们的一条重要纽带是知青情结。尽管我们没有更多的工作交集,但是喜欢彼此之间那种舒服的交流。他的真诚、豁达、睿智,以及对许多事物的认知,使我们有一种契合,也许这就是缘分吧。

       我知道润生有出色的组织领导能力和专业造诣。他是好多重大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包括第十五届世界石油大会、上海世博会石油馆等,他都是功臣。他还写过不少关于石油经济方面的著作、文章,做过不少专题报告。但是,他写的散文我还是第一次阅读。
 
 
姜昆

       知青文学是一个深邃的题材。那段历史按说已成为往事,许多遥远的故事也成了老旧的题材,越来越缺少现代感。但是,涉及知青的文学作品却依然在不断涌现,这个题材一直在被持续挖掘。这既反映了知青题材丰富的蕴藏量,也反映了文学对那一段历史不断深化的认识。

       我读过的涉及知青生活的作品不少,有小说也有散文。不过,散文中有烙印的并不多。也许我更熟悉的知青生活是在兵团,而润生写的故事都发生在插队的农村,所以,读起他的散文来烙印特别深刻。

       润生用14篇散文重现了记忆深处的知青生活,回忆了一个大男孩离开父母,在艰苦环境下成长成熟的故事。他对知青生活的抒写与感悟主要着笔在以下方面:

     (一)异乡生活、艰苦环境对人意志的磨练。一个16岁的稚气男孩从大城市来到农村,最直接面临的问题便是生活的困难。《扒车》《洗澡》是对此境遇的描写。他用幽默和调侃的笔调重现了当年生活的困顿,同时也体现了当地乡亲对知青学生的帮助和同学之间的互助互爱。《抗洪》《修堤》不仅生动展现了当时的抗洪场景、惊险场面,看到一个刚刚涉世的青年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奋力拼搏,也能真切感受到在特定条件下那种身心的和人格的成长。

      (二)融入当地生活,感受淳朴民风。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作者被其质朴的民风与村民真诚豪放的性格所感染。《遛马》《醉酒》这两篇讲述了他第一次骑马和第一次醉酒的经历。淳朴民风与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三)直面农村生活的贫瘠与落后,经历个人蜕变与成长。润生的知青生活大约是从16岁到23岁,这段经历让他经历了从一个少年到成人的转变。下乡插队过程中所有的经历和遭遇,无不触及他的内心世界,形成和改变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跳井》《离婚》描写了 20 世纪 70 年代残余着愚昧落后印记的农村生活;《丧事》《落户》反映了作者当选生产队长后处理村民纠纷的困扰与忧虑;《书记》则描写了基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方法、务实作风,特别是对润生本人的关怀、教诲,对其后来产生影响。

      (四)知青岁月中的爱情。情窦初开的年纪,爱情是无法绕开的话题。《扎根》《初恋》写了两段发生在知青中的爱情,和发生在任何时代的初恋一样美好、纯真,并且由于时代的原因显得特别朴实动人。

       《回首向来萧瑟处,既有风雨又有情》是润生写在篇尾的话。其实也是一篇散文。这篇散文讲述的不是故事,而是表现了润生对上山下乡运动的独立思考和对那段经历的认知。我赞成他在文中所说:上山下乡的经历锻炼了这一代人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 从那段经历走来,植根于淳朴农民身上的许多优秀品质带给了他们持续的成长。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代知青特殊的人生经历,是激情与理想、反思与觉醒的非凡的青春旅程。读过前面的故事,再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已经融入在润生血液里的那种浓浓的知青情怀,也会给老知青和其他读者增添不少读后的感慨。
 
 
 

       润生笔下的“那年月、那地方”,一方面是淳朴的民风和乡亲们的勤劳、质朴、正直、善良,另一方面是偏远农村的贫穷、落后和残留的愚昧。书写那段难忘的青春岁月,讲给我们的不仅是那个年月的故事,还有真、善、美。那年月那地方的历史画面和今天中国的伟大变革形成鲜明对照,从情感上加深了我们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和民族复兴的深刻认识。

       润生的散文立足个人成长,忠实于历史事实,语言朴素平实,情感真挚。文章读起来有沧桑感、画面感,乡土气息浓厚。在讲故事的同时,他善于将人物内心深处的东西真实呈现出来,不仅有作者个性、人物性格,也富感染力。

       祝贺润生完成了他记录知青生活的一个心愿。希望知青朋友和他们的后人有机会读到这本书,从而对“那年月那地方”的历史风情和生活状态,对那一代人骨子里的东西有更多的了解和感悟。


                  姜昆

               庚子年春
 
 
 

《那年月 那地方》正式出版发行
 

      《那年月 那地方》是原下乡在东北吉林镇赉县插队七年的北京知青润生所著。作者深情回忆了自己离开父母,在艰苦的环境下迅速成长成熟的故事。作者用13 篇记述散文重现了烙刻在记忆深处的知青生活。插队经历锻炼了一代人吃苦耐劳、不畏困难的意志品质。从苦涩的日子走来,正直、善良、忘我、勤奋的品质不仅铸成一代知青的性格,而且带给了他们持续的成长。

       对于知青生活的书写与感悟,作者主要着笔于如下几个方面:一、异乡生活、农村艰苦环境对人意志的磨练,从大城市、父母身边来到农村,最直接面临的问题便是生活的困难;二、积极融入当地生活,感受淳朴民风,农村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作者也被其质朴的民风与村民真诚豪放的个性所打动;三、直面农村生活的贫瘠与落后,经历个人蜕变与成长;四、知青岁月中的爱情,情窦初开的年纪,爱情是无法绕开的话题。
 
 
 
 
       作者润生,男,1952年生,北京人,中共党员,教授级高级经济师。原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长期在石油石化战线工作,担任过政府官员、央企高管、行业协会负责人等职务。70年代曾在吉林省白城地区农村插队,担任过集体户长、生产队长。主持和参与过若干国家、行业、企业重大项目和课题研究,获得多项荣誉和奖励。著有《石油与监管》等多篇著作,2005年出版诗集《心路集》。
 
      本书由姜昆作序。2020年4月1日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如有订购者,可与北京知青网林威女士联系。联系电话:13910972797  (本书定价48元,现优惠特价25元,含邮寄费)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