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玩“谐音梗”
法治山东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个特别明显的传统就是“讨口彩”,其实就是借用谐音字,例如“马上封侯”“早生贵子”等等。
中国人喜欢葫芦,动画片还有《葫芦娃》,其实葫芦受到大众的欢迎,也与谐音梗有关。因为葫芦谐音“福禄”,得福得禄是每个人的愿望,葫芦也就成为大众追求富贵的一种符号寄托了。《西游记》中福禄寿三星的装扮,就有葫芦,“执星筹,添海屋,腰挂葫芦并宝箓”。明代张路《麻姑献寿图》中麻姑的形象也是腰间挎着一个葫芦。麻姑是一位象征长寿的仙人,《列仙传》中说她的模样虽然是十八九岁的样子,但“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就与这位仙人有关。古人常喜欢把“福禄寿”联系在一起并称,而《麻姑献寿图》中有麻姑、鹿、葫芦,这一组合正体现了这一吉祥寓意。
的确,古人也玩“谐音梗”,这是中国文化中语言的一个特点,也是非常有趣的一个特征。比如大家今天讨厌的蝙蝠,在中国古代就是吉祥物,这跟西方文化中蝙蝠象征吸血鬼和蝙蝠侠不太一样。因为蝙蝠的“蝠”谐音福气的“福”,“蝙蝠,蝙蝠,遍地是福”。和珅恭王府里有多少只蝙蝠?9999只。窗棂上、花池子上到处都刻的是蝙蝠的形象,就是为了求一个“福”字。恭王府假山里有康熙给孝庄太后写的福字碑,被称为“天下第一福”。9999只蝙蝠加上那个福字碑,就是“万福”。
左图:福石碑。康熙帝在祖母孝庄太后六十大寿的时候,写下这个“福”字。右图:天下第一福。康熙所写“福”字,右上角的笔画像个“多”字,下边像“田”,整体像“寿”,而左偏旁极似“子”和“才”,整个“福”字可分解为“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
“谐音梗”在年画中更用得数不胜数。古人也求平安,但表达方式不像现代人的《平安经》那么俗,他们用画画来寄托平安。古代过年的时候也集福,用画画来集福,也就是“岁朝图”。过年了,皇上会画“岁朝图”送给大臣。比如明朝皇帝朱见深曾经画了一个钟馗,钟馗手中拿着柏树枝、柿子和如意,这叫“百事如意”。钟馗的眼睛还望着蝙蝠,蝙蝠飞到眼前了,这叫“福到眼前”。
图书简介:以上内容来自一本传统文化普及书——《符号里的中国》。该书于2019年9月由中华书局出版,作者赵运涛,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教师、文学系主任。著有《符号里的中国》《点读唐传奇》等。
读者体会:《符号里的中国》选取传世文献、考古发掘和民间信仰中最能代表中国的100多个符号,如龙、凤、鸿蒙、祝融、太极图、八卦图、河图洛书等,分为祥瑞、守护、神圣、人文四辑,对每个符号的生成过程、发展流变、现今影响、寓意与应用作了细致的考辨和有趣的讲解。
该书选取脍炙人口的古典文学作品,如“四大名著”和《封神演义》等,令读者在阅读时,更多了几分期待和兴奋感。《三国演义》中,“龙”有什么样的作用?《水浒传》中龙王都帮过宋江什么忙?《红楼梦》中,林黛玉初到荣国府见到的三间兽头大门,是哪种神兽?宁国府的石狮子有何寓意?《西游记》中,“龙生九子”都是谁?谁跟孙悟空打过仗?《封神演义》中,有貔貅出场吗?……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求知欲变得更加迫切。
文字之外,书中还有300余幅插图,既有考古文物,也有古典画作,其中不乏名家精品。它们穿插于文章中的相应位置,不仅有佐证观点、对照理解之用,更无声地传递着“符号”本身的内涵:这些司空见惯的图形,本已存在于画中,而在此时此处再现,又被还原了其作为“符号”的存在,让人见了,心生感慨、突生顿悟,对于“看见”二字的理解亦更加深刻。
懂得了符号里的中国,无论是文化寻根、文博旅游,还是日常审美,都会是充满趣味的人文之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