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评论

凌志军:历时三年完成《中国新革命》

时间:2007-04-20 03:06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84次
 
                   
                            回归时政类写作  边出新书边抗脑瘤
 
     凌志军:历时三年完成《中国新革命
 
          《沉浮》和《变化》的作者,素有“时政作家第一人”之称的凌志军,终于走出了为联想、微软作传的“小圈子”,回归到更令人期待的时政写作大舞台。2007年4月8日,凌志军历时三年完成的一部45万字的新作《中国的新革命》由新华出版社正式推出,从描述中关村1980年到2006年的历史进程入手,再现了这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书稿杀青后不久,检查出患上了脑瘤
        不过,令人惊讶的是,4月8日出现在新书首发式上的凌志军,虽然戴着墨镜.却掩饰不住一脸的疲惫和病容。原来,就在书稿杀青后不久的两个月前,他检查出患上了脑瘤。凌
志军称,在和家人度过的这两个月的困难时光里,因为新书的诞生,他的家里始终充满着笑声和欢乐。
        凌志军坦言,自己的政论著作的创作,“师承”于那部伟大的著作——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这样的著作,是一个时政记者出身的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在《中国的新革命》中,凌志军第一次试图把中国的企业成长史与中国的政治改革史放在一起考量,他选取的样本,是自从“出生”以来,就备受注目与饱受争议的中关村。
        凌志军认为,中关村,就是中国的缩影。中关村在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之路蹒跚而行的曲折历程,大致上反映了中国堀起的真相。这包括它的阳光和阴暗,包括它的英明之举和愚蠢行为,也包括它的混乱和秩序。
 
中关村“A座302房”让凌志军感到震撼
        他描述道,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这个国家打碎了精神枷锁,战胜了饥饿,又让自己成为全世界最庞大的“制造车间”。如同70年代的“中国革命”、80年代的“中国改革”、90年代的“中国制造”,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国创新”成了最时髦的词汇。而中关村之所以值得注意,就因为它是这条道路上的先行者。他想通过中关村迄今为止的历史告诉读者,我们这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改变世界,是因为它改变了自己。
        他谈道促使他写下该书的是在中关村看到的一个令他难以忘怀的鲜明场景。那是在中关村创业园的“A座302房”,这间屋子装着38家公司,每家公司只不过占有其中一个方格,电脑台后面坐着的那些人,个个年轻。他们是老板,也是会计,还是自己公司唯一的员工。l2个月、也许18个月之后,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会消失,但必定有几家将搬到更大的写字楼去,占据整整一层。“我对公司的创业景象并不生疏,可眼前这一切竟是闻所未闻。像微软和联想,它们都是拥有数万员工的庞大公司,但是说老实话,它们都没有‘A座302房’那样让我感到震撼。我看到智慧、激情、勇气,看到压力和不确定性,看到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看到死亡和新生。”
        为创作这本书。凌志军花费了三年的时间,采访了三百多个人物。为写作该书,凌志军曾五易其稿,将最初的l20万字,压缩到成书的45万字。
   
                      北京青年报记者  郑 媛  07-04-09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