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评论

恶搞中沦为大众娱乐的噱头 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

时间:2006-10-26 10:58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090次

恶搞中沦为大众娱乐的噱头 谁在折断诗歌的翅膀
《人民日报》记者  李  舫
  2006年10月26日
 

  一个做诗软件近来在网络广为流传,输入不同的字、词,就会有一首首“新诗”诞生。伴随这款游戏软件问世的,是广大网民的口诛笔伐:“这是对诗人的糟蹋,是对诗歌的侮辱和亵渎。”

  然而,尽管这种软件“新诗”滑稽可笑,驴唇不对马嘴,却不乏支持者,他们认为,“使诗歌遭受侮辱和亵渎的,不是做诗软件,而是诗歌的堕落。”

  多年的边缘化后,再次引起轰动

  这次,诗歌成了一个笑话

  9月30日,对于中国诗歌来说,是难以记录的一天。

  为了给沉闷已久的诗坛打打气,十几位诗人在北京精心策划了一场诗歌保卫战――“9·30诗歌朗诵会”。朗诵会的主旨之一是挽回诗人的尊严,“今年的9月对于诗歌和诗人而言,真是尴尬到了极点。特别是对女诗人赵丽华的恶搞事件,简直把诗歌和诗人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主办者杨黎说,“在9月的最后一天,发出我们的声音,表达我们的态度。”

  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朗诵会因一名诗人的“裸体拯救”而夭折。“那个诗人镇定地脱光衣服,开始朗诵。大家愕然,忽然全场灯光大暗,管理人员从音响操作台后跳了出来,厉声喝道:‘停!’四五名保安人员出现在眼前,现场顿时乱成一团,我们尴尬四散。”一位参与者回忆道。

  一场拯救行动竟彻底变成了一场闹剧。20余年的边缘化后,诗歌再次引起“轰动”。关于这场朗诵会,网上点击量已超过30万,有评论说,“这可能是网络时代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诗歌事件”。但这次,成了一个笑话。

  这是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兴高采烈地诋毁诗歌。”编剧邹静之说。“眼下中国诗坛的一些现象用乱七八糟这个词来描述一点都不过分。”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德国文学研究专家叶廷芳义愤填膺地说。谈及前不久的这场朗诵会,他表示难以接受,这些诗人“既让人恶心又让人可怜”。

  如此文字充斥诗坛,如此作品困惑读者

  中国,我的诗歌丢了

  “一根黄瓜/又一根黄瓜/是俩黄瓜/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

  “赵有霖和刘又源/一个是我侄子/七岁半/一个是我外甥/五岁/现在他们两个出去玩了……”

  这些分行的文字是什么?如果用这些文字做一份调查,答案不言自明。不管怎么排列,“这绝不是诗!”老诗人流沙河愤怒了。

  然而,这一次,这位写了几十年诗的老诗人错了,绝大多数读者也错了。这些“诗”赫然刊登在著名的诗歌刊物上。

  这样的写作充斥着诗刊,这样的诗人充斥着诗坛,这样的作品困惑着读者。什么是诗歌?已故诗人艾青用诗的语言回答,诗歌是“给思想以翅膀,给情感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给颜色以声音!”可今天究竟什么是诗歌?这已经是连诗人们都回答不了的问题。

  “我们应该问一问诗歌为什么走向堕落?”汪剑钊质问。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俄罗斯诗歌研究专家,汪剑钊一度是狂热的诗歌写作者,可现在他“耻于承认自己是诗人”,“为了避免误会”,他自嘲地说。“诗人在策划堕落,诗歌又怎能不堕落?”

  “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夜来风雨声,大包知多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我是郭德纲。”在小学校园里,这种篡改古诗的声音不时响起,稚嫩的童音令人困惑,“这还是屈原、李白的国度么?中国诗歌真是沦落了!”一位诗人质疑。

  26年前,青年诗人梁小斌以一首《中国,我的钥匙丢了》,深深地触动了从十年动乱的灾难和迷惘中走出来的一代青年。在那个年代,诗歌不仅是一种文体,更是一种由苦难和伤痛引发的共鸣。

  那一代人曾经用诗歌寻找钥匙,可是现在,他们的诗歌丢了。

  不是大众抛弃了诗人,而是诗人抛弃了大众

  诗歌呼唤用心来创作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意的生活方式曾深深植根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翻开中国文学史,我们不难发现,诗歌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然而,曾几何时,诗歌在中国的尊崇地位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不应该把政治、宗教、伦理等应当承担的责任放在诗歌的头顶;有人提出,诗歌最基本的品质――抒情和审美的功能受到了重创,诗歌应该“回归本位”。

  于是,诗歌便在“回归本位”的过程中丧失了自我。诸多迹象都在表征着诗歌的衰落,那些曾经给我们带来巨大震撼、滋养我们心灵成长的泣血之作日趋式微,诗歌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有的分量越来越轻,“诗歌已经从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变成网络的集体狂欢。”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陆贵山对此感慨万端,“诗歌的审美已经很难达成共识,诗评家对文本的审美评价变得日益艰难,焦虑、浮躁、娱乐浸透了今天的诗歌创作与阅读,中国诗歌传统中那种追求宁静、澹泊、旷达的终极诉求被焦灼感和游戏的快感取代,优秀的诗歌篇章被偷梁换柱,我们浩荡的诗歌传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不关心人民痛痒,不触及现实生活,更难听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这就是很长一个时期以来诗坛的现状。“诗人比任何人都应该是自己时代的产儿”,这是对诗歌的经典论断。“诗歌不是用笔写的,要用心来创作。”《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中肯地说,“诗歌堕落的根本原因不仅在于诗歌传统的虚无,诗人们应该反思自己。不是大众抛弃了诗人,而是诗人抛弃了大众。”

  “当无耻可以张扬/谁愿意把光荣讴歌/当废话可以回车/谁愿意把语言浓缩/当做诗只是断行/李杜的脸可往哪搁/当黔驴都已经技穷/还有什么不可以脱”一位网友将自己的打油诗贴在BBS上,一时间,引来无数跟帖。

  “我当年写诗时,还是不到20岁的热血青年,我们对诗歌的虔诚、我们的写作是以中国的浩荡历史为背景的。今天,我们中的很多尽管已经放弃了诗歌写作,但仍对诗歌心怀敬意。我希望,中国的诗歌传统不要在我们这一代中土崩瓦解。”一位诗人说。

    《人民日报》 (2006-10-26 第11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刘峰)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