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插队的地方湖光山色,风景秀丽,水草茂盛,牛羊成群。比起其它插友的艰苦环境,真可谓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由于这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所在的村就成了交际处,许多认识和不认识的同学纷纷前来游览。我们除了全陪,还要提供住宿和饮食,极大的干扰了我们的生活秩序,每当我们出村,熟悉的老乡都会问“某某,可是又来人了?” 同学来的次数最多的时候是夏季。我们村的夏天是最适宜居住的,天空永远是湛蓝湛蓝的,漂浮着朵朵白云。地面是丰厚茂盛的青草,聚集着群群牛羊。山坡下是蜿蜒的小溪,清澈的泉水奔流不息。放牧人手拿牧羊铲,偶尔喊上一句爬山调,好一幅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让任何到过我们村的人都羡慕不已。 到过我们村的同学,最感兴趣的是“马营海”,也就是宁武天池。曾有文介绍过天池:“天池古称祁莲池,唐代曾在此设立天池牧监,为朝廷饲养军马,故又称马营海。位于宁武县城西南20公里,海拔1954米的管涔山麓地马营村北,是一处高山群湖。这里有天池,元池,琵琶海,鸭子海,小海子,干海,岭干海,双海,老师傅海等大小天然湖泊十几个,长1.6公里,宽1公里,总面积约4平方公里,蓄水量800万立方米,水深20余米。池内生存着草鱼,鲫鱼,鲤鱼,鲢鱼等水生动物。” “天池最早成为游览胜地可追溯到战国时期,距今大约2300多年。天池正式辟为皇家游览观光胜地是在北魏时期。到了隋唐年代,天池游览达到鼎盛阶段。隋炀帝曾环天池建筑了规模盛大的汾阳宫。” “两千多年过去了,天池仍以它那“阳旱不涸,阴霖不溢,澄清如镜”的秀丽风光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如此美好的风景,食宿方便的接待,使我们村闻名遐迩,来的人趋之若鹜。令我们应接不暇,苦不堪言。最后,我们甚至闭门谢客,凡不是亲密朋友,一概不予接待。 有一次,本校的的几位同学来了,提出要吃鱼。平常关系不错,再说我们也馋了,就答应了。山西人不吃鱼,这是在论的,村里也就没有捕鱼的工具。怎么办,大家商量来商量去,最后决定用炸药炸。炸药从哪儿弄,我想到了陈忠民,对,找他想办法。 第二天到了东寨,见了陈忠民把想法跟他一说,没想到他很痛快地答应了。只是提了一个条件,炸鱼的时候他也去。我也立马答应,别说炸药是他提供的,就是他不给,要参加炸鱼我也不会拒绝呀。 回到村,我们立刻做准备工作。先是在村里想方设法弄了一个大坛子,足有近 等到中午,村里人都在家里吃饭的时候,一群人抬着那个大坛子到了琵琶海。往水里扔是扔不动,浅水里也没有鱼,我们早有准备,带来一块大木板,几个人就下水了。在北京的时候,同学都有深水合格证,游泳是不成问题,可守着这么个炸弹,都有点害怕。为了安全,就把导火索留得长长的,加大了保险系数。下水的几个人都是水性不错的,有的穿着泳裤,有的干脆什么都不穿,反正都是男的,怕什么。把坛子抬到木板上,几个人护着它,慢慢向湖中心游去。 因为在水里没有方位感,留在岸上的人不断给他们指示方向和距离。他们游的确实不错,木板上的坛子稳稳的连晃都不晃,就这样到了湖中间,“到了”,“到了”,在岸上的指挥下,他们停下来。由谁点火早就决定好了,只见浑身雪白的李某某象“浪里白条”一样,踩着水,把手使劲甩干,准备点火,火柴是一位游的最好的同学单手举着游到湖心的。李某某的父亲曾经在部队待过,估计给他讲过一些军事常识,只见他把几根火柴捏在一块,将磷头贴在导火索的头上,用火柴盒去擦火柴头。这种方法是很科学的,即准确,又保险,如果先把火柴划着再去点导火索,尤其又在水里,难度是相当大的。 “兹。。。。。。”,只一下,导火索就点着了,“兹,茨”的响着冒出了股股青烟,几个人把木板一翻,只听“咚”的一声响,坛子沉入水底。这时你看吧,水里这几个也不讲究什么姿势了,拼了命的往岸上游,拍打得水花四溅。我们在岸上看着他们的狼狈样子,哈哈直笑。等他们游上岸,我们四处找认为安全的地方,有蹲有趴,就等坛子爆炸了。半天,一点动静没有,都沉不住气了,是不是炸药有问题,还是导火索灭了?见大家有疑问,陈忠民向毛主席保证说一点问题没有,东西全是新的,都是跟民兵连长要到。大家又怀疑雷管没插好,跟导火索没接上。。。。。。正当大家胡乱猜想的时候,只听见很沉闷的,但声音并不太大的一声响,身下的大地一阵震动,湖岸边的树也抖动起来,只见湖水先翻出一股黑色的水柱,并不高,随后水就像开锅一样,剧烈的翻腾起来。随着湖水的翻腾,大大小小的鱼抛出水面,大家别提多高兴了。刚才等的时间长是导火索留得太长了,在水下燃烧得又慢,才让我们等的焦急。 湖水逐渐平静了,只见水面上漂满了鱼,一动不动,跟死了一样。“快捞啊”不知谁喊了一声,随着喊声,大家就跟饺子下锅似的,噼哩叭啦跳进水里,向飘着的鱼扑去。我们把用塑料绳编的网眼袋一头套在脖子上,另一头用手撑着,闲着的那只手把鱼捡起来放进袋里,脚下踩着水,这是水性好的同学。水性差点的就把鱼一条条捡起扔到岸上,水滑鱼沉,在水里又使不上劲,有的都没扔上去。几个不敢下到深水里的人,就在岸上负责把鱼归置到一块,用大书包装起来,同时还不断的向水里的同学指挥“那儿有条大的,在那边。”欢声笑语,水里岸上,一片高兴 其实水里的鱼并没死,时间一长,震昏的鱼渐渐醒过来,有时手刚一摸到它,鱼一机灵,在水里打个滚儿,嗖的一下就游走了。水面上漂着的鱼越来越少,大家的热情也在降低,都累了,水又凉,天色也逐渐暗下来,山里天黑得早,兴奋点一过,大家就想回去了。等都上了岸,湖里遗留的一些零星小鱼也提不起我们的兴致了,大家草草收拾了一下,看看战利品,嚯,真不少,足有几十条,大的几斤重,小的也有四五两。跑掉的比抓的要多,人在水里比不过鱼啊。 我们怕老乡看见,用衣服和书包把鱼装好,装作没事的样子进了村。一进村就发现气氛不对,几乎每家的老乡都在门口站着,瞪着一双双惊恐的眼睛,看着我们。有几个平常关系不错的就问我们干嘛去了?我们装作没事的样子说没干嘛,还问怎么了?老乡神秘的说地震了。啊,我们故作惊讶,追问怎么回事。有个老乡告诉我们,玻璃都震碎了。闻听此言,我们连头都不敢抬,生怕忍不住笑出来。赶忙说那我们得赶紧回去看看我们的东西,是不是也震坏了,借机一溜烟的回到宿舍。 晚上,我们偷偷把女生叫到我们宿舍,给了她们一些鱼。女生看见鱼,惊讶的都跳起来。忙问哪儿来的?我们把情况一说,她们一个劲儿埋怨我们,为什么不叫她们一块去?我说你们要去了就没人点导火索了,大家回想起李某某赤条条一丝不挂的样子,不禁哈哈大笑,笑得女生一脸芒然。 连夜我们就把鱼给做了一些,不好吃。没油没调料,技术也不行,又是几条一块做,我们哪有这技术。说是不好吃,但一点儿也没剩下,连鱼汤都喝了。可见大家都馋到什么份儿上了。 第二天人家女生做的鱼我们吃了些,比我们做的好吃多了。 时间长了,难免漏出风声,村里也多少知道炸鱼的事了,因为山西人不吃鱼,反映也不大。有时村里一些妇女在路上和地里还问我,“某某,你说那鱼好吃吗?”说完几个人就吃吃地笑。好像我们吃鱼是多么可笑的事。 又过了一段时间,村里跟我比较好的小伙子二明悄悄的问我,“你们炸鱼用的是甚?”我含糊其辞的说什么也没用,他用一种洞察一切的目光看着我,说出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村头存娃家丢了个腌菜的坛子,正在找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