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昆和李静民结婚三年后,生了个女儿姜姗,小名南南。为什么叫南南?根据就是来自1979年对越还击战。当时,姜昆随北京组织的十个文艺团体到前线慰问演出。完成任务后,当他风尘仆仆从云南赶回北京的时候,李静民早在头三天就把孩子生了。所以姜昆根据当时的那个背景,就给女儿姜姗起了个小名叫南南。
女儿姜姗,在北京劲松一小读五年级时,就已经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广播合唱团的小歌星了。由她担任领唱的儿童歌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在小朋友们中间广为流传,并送到日本参加中日友好十五周年的庆祝活动。1989年3月,在日本举行的有十三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合唱带,她演唱的歌曲得到了外国小朋友的欢迎。
南南不仅歌唱得好,戏演得也不错。在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小品《马路边》里,她扮演了一个看车人。在电视连续剧《李大钊》中,她扮演了李大钊的二女儿李光华。她的戏纯朴、自然,受到了导演和观众的赞扬。
对孩子的教育,是姜昆一直在考虑的一个问题。他认为,不应该让孩子在一种框子里生活,应该让他们自己到社会环境中去学习,去认识。应该根据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认识标准,让孩子明显地认识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不对。另外,大人在引导孩子认识问题之前,必须分析清楚孩子之所以那样说和那样做的动机。姜昆的做法是,顺其自然,让孩子本身从社会环境中去学习,去认识,然后自己以身作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小姜姗就在这平等、互爱、幸福、温馨的氛围中健康地成长起来了。
为了让女儿离开像小公主一样的生活氛围,培养她独立驾驭生活的能力,姜昆通过朋友的帮助,把女儿送到不远万里大洋另一侧的澳大利亚去学习。一段时间过去后,姜姗在书信中、电话里透露了她在异乡陌地的失落感。是呀!一个十六岁的孩子,在家里被众星捧月般地爱护惯了,突然到了那么一个陌生的环境,一切全靠自理,别说她,恐怕一个成年人一时半会也适应不了。就拿放学说吧,几乎所有学生的家长都开车去接自己的孩子,而她,前后
左右看看,别说看不到爸爸妈妈的影子,连一个熟人也没有,当她醒悟到不是在家的时候,才背着书包往车站跑。姜姗回国后对爸爸妈妈说:“当时自己好像是个被赶出皇宫的小公主……”
另外,她又是住在别人的家里,尽管主人待她很好,可再好也没有在家自由。拿干活来说,在家愿干就干点儿,不愿干谁也不会说什么。在别人家不行,必须主动,不能由着性撒娇。就拿吃饭来说吧,不到时间饿了你也不能说,因为怕给人家多添麻烦,只好忍着。
为了消除孩子的失落感,光用道理是说不清,也说不通的。怎么办呢?姜昆自有姜昆的解决办法。
1996年6月间,正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姜昆带着爱人李静民、女儿姜姗,回到了他当年战斗过的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他想让蜜水里泡大的女儿,看一看他们当年的艰苦环境,看一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相处的。
旧地重游,使他们吃惊的是,一下车,竟有一两千人赶来迎接,而且根本没有谁通知,全是自觉的行动。
面对这种感人的场面,姜昆和静民都流了眼泪。这使小姜姗感到非常惊奇,她不理解,他们才三个人,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来迎接,更不明白爸爸妈妈在众人面前为什么要流眼泪……
到了昔日的连队,小姜姗一看那环境,更糊涂了:爸爸妈妈怎么能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生活了八年呢?后来她终于明白了,爸爸妈妈是在这个特殊的地方锻炼成长起来的,这儿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洒过他们的汗水。所以他们才热爱这里的一切,这里的一切也同样热爱他们。
他们慢步在白桦林里,姜昆望着那高高的白桦树,看着眼前这一代人,不由浮想联翩,于是他提起笔来,为女儿,也为他,写出了下面这首歌词《白桦树的感觉》:
梦中的白桦树
一幅清新的画面
高高矗立是你的身影
扑朔迷离,是我的脚步
梦中的白桦树
述说着往日的辛苦
累累伤痕是我的身躯
层层斑驳是我的记录
(父)我不知你曾有浪漫
(女)我不知你曾有酸楚
(合)同是一支歌
同是一务路
用自己的感觉
共唱白桦树
这次别开生面的北疆之行,对姜姗来说简直是上了一堂极真生动的教育课。
爸爸妈妈像她这样年龄的时候,离开了繁华的大城市,来到这环境恶劣的北大荒,就在这块荒凉的土地上,艰苦奋斗了八年。
拿她在澳大利亚的条件和这相比,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而爸爸妈妈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消沉失落,而是面对种种考验,勇敢地扬起生命之帆,不畏艰险,执着拼搏,终于赢得了今日的辉煌。想想看看,看看想想,今天昨天,昨天今天,妈妈也好,爸爸也好,和他们哪一个相比,她都感到自愧不如。
她终于把纠缠了她好久的失落感扔掉了,扔在了爸爸妈妈昨天的战场——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之后,姜姗又一个人漂洋过海了,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专攻英语。在那里读书的华人,微乎其微,她一一姜姗,一个黄皮肤的亚洲小姑娘,竟在全校统考时,一举夺魁,名列前茅,成为上千人当中的佼佼者。姜昆洋徒弟大山,去美国时顺便到姜姗所在的学校看望了他的小师妹。回到北京,大山一见到姜昆夫妇就说:“姜姗的英语学得太棒了,简直超过了他这个说英语的外国人。”
姜姗的飞跃,一方面归于她的天资聪颖,另一方面与姜昆的身传和言教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次北疆之行,恐怕她仍在失落感的困扰之中。
(姜成武 根据青汶著《姜昆外传》有关章节编辑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