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荒草地.野树林----冬

时间:2008-03-18 12:30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878次

   

          ——荒草地.野树林之一

(北京知青薛某自述)

    几十年前,一位革命前辈曾告诉我:他17岁时就在抗日根据地里当了县长。我的女儿17岁时正在上高中,于是我对她说:你爸爸17岁时去了北大荒。

    1967年12月10日,我们站在了久闻大名的黑土地上。我们所在的绥滨农场位于三江平原,在黑龙江和松花江之间。黑土地被积雪覆盖着,白茫茫一片倒也干净。蓝蓝的天空和洁白的雪原没遮没挡地在极远的地方相连,只是在连接处分明能看见一条长长的黑色矮墙样的隆起物。据说那是野生的树林,距我们所在的生产队有30多华里。

    北大荒冬天的寒冷是早有耳闻的。冻掉耳朵、下巴之类的话不知读了、听了多少回。但没有亲身体验过的人,很难想象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滋味。

   身穿统一下发的蓝色棉衣棉裤,头戴棉帽,脚踏黑色棉胶鞋,在户外劳动和行走倒也不觉得冷。只是哈出的气在棉帽的绒毛上、在眉毛和男青年嘴边刚冒出的细软的胡须上结了一层白霜。当然还有眼睫毛上,只是这里要不断地用手进行清理,不然在眨眼睛时,上下睫毛会冻结在一起而无法睁眼。

    真正尝到冷的滋味,要算乘车的时候。这里作为交通工具的车子种类很多,有牛车、马车、爬犁,最上乘的是挂着车斗的拖拉机。这些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车篷。人坐上去时间不长,脚就冻得发痛,随后还会失去知觉。此时车老板子或拖拉机驾驶员就会把车停下来让大家下车。于是一大群男女老幼都跟在放慢速度的空车后面,脚步杂乱地跑着。就像一群跟在坦克后面向敌人发起进攻的士兵。这也许能算是冬天北大荒的一大景观吧!等大家身上发热有了感觉的时候,人们又纷纷上车继续前进。有时乘车出一次门,中间要上下车反复多次。

    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人似乎总是最后的胜利者。比如我们住的房子。屋中央是一座砖砌的大火炉,炉上装着粗壮的铁烟筒,炉火烧旺时会发出闷雷般的轰鸣。再加上火炕、火墙双层的玻璃窗和顶棚上铺就的一尺多厚的锯末,把外面的冷气寒风挡了个严严实实;把室内的温度造就得如春如夏。在屋里你光着身子擦澡不会感觉凉,睡着以后你常常热得把被子蹬开。尽管室外的气温是零下30多度。

    空旷沉寂的冰雪大地上,由于突然出现了我们这些三五成群的“蓝精灵”而增添了不少生气和活力。对于我们这些才从城市里来的、不足20岁的年轻人来说,这个问题崭新的天地又是那么的广阔,那么的新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主席的这些诗词从我们的嘴里涌流出来,有时还会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慨。但是当“大烟泡”突然刮起来的时候,这些诗词便一句也想不起来了。

    常常是一场大雪过后,突起的狂风怒吼着,把地面的积雪席卷而起,抛向高空,甩向远方。天地之间一片昏暗、混沌。你会感到房子在震动,大地在震动。仿佛天与地的位置也会被颠倒过来。初次遇到“烟泡”的人,即便呆在暖和坚固的房子里,也不由得会心惊肉跳不寒而栗。但有了一两次经历之后,再遇到烟泡时,你的心虽然也会被震撼,但已不再是惊恐,而是对自然力的敬畏之情。你能感觉到大自然博大的胸怀和力量,感到我们自身的卑微和渺小。甚至,你能从中发现一种美——一种雄壮的崇高之美。

    有一次“烟泡”刮起时,我们几个人正在回来的路上。咆哮着的狂风用力把我们向后推去,疾速飞奔的雪粒打痛我们的脸颊,。我们被迫采取同一种姿势:身体尽量前倾,头深深地低下并歪向一边,还须用一只手挡在脸前——为了遮挡雪粒,更是为了呼吸。

    雪是松软的,当你把脚踏进没膝深的雪中时,便会感觉到坚实的大地。于是你坦然,你的心露出自信的微笑。风是强劲的,当你迎着它稳住身体,并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时,便会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而自豪,获得那种只有经过奋力拼搏才战胜了强大对手后的胜利者的欢喜,只要不迷失你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北大荒的冬天是漫长的。到了三月中旬,北京该是桃花盛开的时候了,但这里的天还是那样冷,雪还是那样厚,太阳依旧是脸色苍白地呆在高高的蓝天深处放射着冷冷的光:显露出几分尴尬,几分无奈。

    当时我们20几名知青和几位老职工,还是按照原计划向农场的西南方向进发,要在那边的荒原上建立一个开荒点——20队。

    这里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方圆几十里内没有人烟,几大片带状的野树林横卧在雪原上。那没树的地方据说都是齐腰深的荒草,而现在则被厚厚的雪覆盖着,只有零星的几根更高些的枯草的尖叶露出雪面,在寒风中瑟瑟颤栗。

    树林中多半是柞树。这种树不很高大,黝黑的树干靠得很紧。奇怪的是满树宽大的树叶虽已枯黄,却并不落下来,无论遇到多多的雪,多强的风。为数不多的白桦和杨树散布在树林中,浅白的树干为这昏暗的树林抹上几笔明亮的色调。

    我们的队部就设在一大片树林当中。这里有一间不知何人何时建造的、作何用途的小土屋,房子门窗俱备,里面还有火炕和一眼精巧的高丽井。小屋的南边有一小块空地,我们在那里架起两幢旧的军用棉布帐篷,帐篷里搭了个大通铺,铺板是用弹性极好的柞树条拼成的,上面又铺了厚厚的一层干草,人睡上去软软的,可与“席梦思”媲美。我们这些男女知青分别占据了两幢帐篷,几位40岁左右的老职工则安排在小屋里。只有队长老左,他虽属老职工之列,却坚持同我们一起住进了帐篷。

    最后,我们把一面小红旗绑在小土屋后面的一棵高高的白桦树顶上。小红旗欢快地飘动起来,在这个几乎只有黑白两色的世界里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傍晚,我们这些年轻的拓荒者,在帐篷前列队唱起了《国际歌》。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悲壮的歌声在冷漠的荒原上回荡,也在我们的胸中回荡。神圣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们的满腔热血好像真的要沸腾了。

    帐篷里的温度比外面高不了多少,虽然有一只生着火的旧铁炉,但显然无力抵御那四面袭来的寒气。“沸腾的热血”此时可快要冻结了。大家十分麻利地脱掉衣服,鼓足勇气钻进冰凉刺骨的被窝。人体的热能真是大得出奇,这么凉的被窝居然很快就被捂热了。我们的肉体与寒冷经过一番较量之后,现在尽情地享受着胜利后的轻松与舒畅。

    外面,柞树那不落的树叶被风吹得哗哗作响,远处传来狼的凄婉的长鸣,似乎在痛不欲生地向谁哭诉着自己的不幸。突然,附近又爆发出几声短促、清脆而响亮的叫声,就像威武的军官发出的操练口令,我知道这准是胆小的狍子。而与世无争的野鸡,此刻正在安乐窝里叽叽咕咕地说着梦话。

    深夜的荒野使人感到神秘又与我们如此贴近。

    帐篷里响起了阵阵酣声,火炉上那把旧铁壶悠闲地“滋滋……”地哼着,这声音与帐篷外面的各种声响构成了十分和谐而又悠长的小夜曲,有时仿佛很远、很远,远到来自天外一般;有时却又似乎很近、很近,近到就像在自己的体内奏鸣。我感到自己的躯体在渐渐地扩大、无限地扩大,逐渐地与空旷的原野甚至和冥冥的宇宙溶为一体了。

    第二天起床后,我们才发现火炉不知何时熄灭了。旧水壶中的多半壶水早已成为一个硬梆梆的大冰坨。

    从此以后这块硬梆梆的大冰坨再也没能溶解,它在我的记忆里居然冻结了几十年。

    几十年前,一位革命前辈告诉我:他17岁时就当了县长;几十年后,我对自己17岁的女儿说:你爸爸17岁时去了北大荒,是在一个寒冷的冬天……

此文选自黑龙江建设兵团九团知青文集<<北大荒不会忘记>>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