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苑 > 文学园地

滹沱月色岩花影

时间:2007-03-06 02:33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969次
 
                               滹沱月色岩花影
 
        《红色情书》  鲁秋园编注  江西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70余封革命恋人之间的书信,这些情书或柔情似水,或慷慨悲歌。它是革命者与爱人间的心灵交流.承载着战火的记忆,寄托着殷殷的祝福。看似简单平实的文字中.体现着那一代人的人生追求与奉献精神。
 
不知滹沱河畔有无月色可览
         ——周恩来写给邓颖超的信
         1947年3月底,周恩来与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一起,在陕甘宁边区领导全国的解放战争,邓颖超随中央工委赴华北,参加河北省平山县三交镇双塔村附近农村的土地改革复查工作。9月29日,正值中秋佳节,时近黄昏,月已东升.在陕西朱官寨的一个院子里。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请战士们围拢在一起,席地而坐,吃着辣椒,喝着酒,赏月谈天。明月当空,对月怀人。这是当天深夜,周恩来写给远方妻子的信。
 
超:
    今天是八月中秋.日近黄昏。月已东升,坐在一排石窑洞中的我,正好修写家书寄远人。今年此地年成不好。夏旱秋涝.直至前天还是阴雨连绵,昨天突然放睛,今天有了好月亮
看,但是人民苦了,只能望收到二成左右。河东来电.亦说是淫雨不止.不知你们那里的情形怎样?
    山居过节.居然也吃到两块月饼,几串葡萄。对月怀人,不知滹沱河畔有无月色可览.有无人在感想?假使你正在作农村访问.那你一定是忙着和农家姑嫂姊妹谈心拉话:假使你正在准备下乡的材料.那你或有可能与中工委一起过一个农村秋节。不管怎样.一切话题总离不开土地改革和前线胜利。九个年头了,似乎我们都是在一起过中秋的。这次分开,反显得比抗战头两年的分开大有不同。,不仅因为我们都大了十岁.主要是因为我们在为人民服务上得到了更真切的安慰。你来电提议在东边多留半年.我是衷心赞成。再多在农村中锻炼半年.我想.不仅你的思想、感情、生活会起更大的变化.就连你的身体想会更结实而年轻。农民的健美,不仅是外形,而且还有那纯朴的内心,这是一面。另一面,便是坚强、坚定的
意志,勇敢的行为。这在被压迫的群众中.更是数见不鲜。你从他们中间自会学习很多.只要不太劳累。我想半年的熏陶.当准备刮目相看。
    土地会议的材料,等待参座(指叶剑英)回来,当可听到看到。实际的经验,留待半年后再听你面叙吧!
    大反攻已开始.事情会一天天忙起来。我们现在已经比初离延安时忙了许多。六个月中我们也走了不少地方,但既未到黄河边。又来看见长城,心既不死.又非好汉,相差又只有几里路.你说怪也不怪。我们的工作.还是伏案的多.接触的少,除了电报来往外.就是听新闻,读新闻,看书阅报,一天天的日子也就这样过去了。
    农村的情况.与你们在晋绥五台所见所闻.本质上都相同的.只是这里还没大动起来.一方面由于敌人已深入堂户.许多弱点已客观地暴露出来.另方面还待秋收后再来普遍平分与清查。领导的转变,河东河西都还好.现在这里要克服的是粮食和人力的困难.打出去.将帮助解决这一困难。
    各级农会.将在平分后逐步地由下而上开起来。团也在谋恢复。妇女组织不知你和工委怎样计划的,还没见你们电告。
    过几天杨道同志将由此东去.我将托他带些城工部材料给你。华岗、友渔、其芳走得快,都来不及约他们过河一谈。老高夫妇来电要求参加土革一时期再出去,我们自然同意,你
如与他们相隔不远.望转告他们.如坚决愿回湖南发展.最好的办法是先到刘邓中原局的大别山去工作一时期,然后相机南下。如通信不便,亦不必提.反正我们会电告他的.
    这封信是托陈默同志带过河去.他们将继续前进.希望不久能达到你的手中。要说的话很多,执起笔来,又不知从何说起。你上次托之栩转来途中的两封报告信,我们都传观过了。
    夜深月明,就此打住,留着余兴送我入梦。愿你安好。
                                                           鸾
                                           九月二十九 夜
 
        周恩来写给妻子的这封情书,既有离别的思念,又有工作上的支持,比起花前月下的爱情,多了一份令人称赞、敬佩的成熟和深沉。这封信,使我们感受到了一对革命夫妻之间互
相帮助、平等和谐的高尚境界,正如邓颖超在《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一文中所说:“我们之间的书信,可以说是情书,也可以说不是情书,我们信里谈的是革命,是相互的共勉。”
        在周恩来写给妻子的这封信中,落款处为“鸾”,而邓颖超也常常在写给丈夫的信中自称“凤”。l955年4月l0日邓颖超在一封信中称丈夫是“最亲爱的人”,自己则落款为“你的知己兼好友”。这些独特而亲切的称呼,不仅表达了两人纯真、和谐的爱情,也表明他们已经将纯真的爱与全中国的革命事业深深地融合在一起,在崇高的革命精神中达到统一。
花瓶里插着两束水仙花
        ——邓颖超写给周恩来的信
        1950年.周恩来远赴莫斯科协助毛泽东与苏联政府谈判,邓颖超留在北京,主持全国妇联工作。当时全国妇联主席蔡畅因病住院,秘书长区梦觉也因事南下,因而邓颖超的工作
更加忙碌。在这期间,她除了抓紧贯彻中国妇联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外.还在主持制定着我国的第一部《婚姻法》。
        1月21日是周末,秘书们都回家了,疏影横斜的西花厅显得寂静和冷清。眼前的孤寂,掀起了邓颖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于是提笔给丈夫写了这封信:
 
来:
    你走后。我之紧张忙碌.非你所能想象的。今晚是有意识地给自己放一下假,又恰值礼拜六,楚平回家了,刘昂、陈浩亦去过礼拜六了,李琦已南下,后西花厅显得寂静得很.于是掀起了我对远人的怀念.提起笔来写几个字给你。
    首先告诉你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在月之十八日午夜.我在外面开完会拖着疲乏的身体回来,掀帘走入大客厅,即觉清香扑鼻,遂对楚平说.哪里来的香味?再向里走,发现在花瓶里插着两束水仙花.我马上问小鬼哪里来的这种鲜花?(因北京无此产。)他答:“今天人家送来的,还有信。”我赶快到房中看信,乃知是夏静赴渝省母.是日由渝飞返北京.她的母亲给我带来的生长在红岩土壤里的新鲜水仙花。我不仅由衷地喜悦.并感激红岩房东芳邻的刘太太的深厚友谊。我马上折回到客厅去.从瓶里拿出那两柬水仙花,抚摩着她.欣赏着她:花从重庆红岩来.又把我的脑思带回到重庆红岩去。三年红岩,一切往事萦绕脑际,历历如在目前,我的心情复杂,对花无言.半晌才迸出一句“百感交集”语。楚平复.快呼人换水来把花儿分插在两个花瓶中.以此来打破自己的万感心绪。可惜你没有在家.如果你在的话.你一定和我具有同感,而且是最能了解我的心情的人。没到过红岩的人,固不能了解。即于次晨我高兴地告陈浩、刘昂时,她们听着看着花儿亦不过乐乐.平淡处之。我真是奇怪.她们对红岩何其薄耶?可惜花儿不能久留待你归来。为此特寄三枝给你,到时水仙花想已干萎.但终是来自红岩土壤里的花.或能余香犹在吧。望分一枝给女儿(指孙维世),把我的想念和祝福托花儿带给她!望分一枝给何谦.谢谢他的关心和提醒。我才能够收到你在旅途写给的一封家书。
    你走后,我是倍加忙碌,因大姊入院治病。区大姊又南下。妇联和党组,里里外外一揽子都交给我。说不上休息。所好的,就是夜眠安静。不再提神吊心地挂着隔房犹有未眠人.仅
此一点安静而已。待你回时,我只要不加病就好了。年轻的希望,还是还诸你罢。望你忙中注意休息!
    女儿未出我料留下了.我很高兴十年后她能在莫斯科有助于你的工作,虽然这次没有我。匆匆。祝好!
                                                                超
                                         一月二十一日晚
 
        邓颖超借红岩土壤中生长的水仙花,回忆起与丈夫一道在重庆坚持斗争的日日夜夜,回忆起在红岩小楼与国民党特务的多方周旋。红岩村三年的血雨腥风已经过去,但周恩来与邓颖超并肩战斗、相濡以沫的真情却在盛开的水仙花中再次澎湃。正如邓颖超在《从西花厅海棠花忆起》一文中说:“我们革命几十年,出生入死.艰险困苦,患难与共,悲喜分担,有时战斗在一起,有时分散两地,无畏无私。在我们的革命生涯中,总是坚定地、泰然地、沉着地奋斗下去。我们的爱情,经历了几十年也没有消减。”
 
 
Zj07-02-13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