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8日—9日,我们山西省知青创业文化研究会(筹)和《山西知青史录》作者刘晋英等一行5人,应邀前往蔡立坚曾经插队落户的杜家山——晋中市榆次区黄彩乡西河村,参加杜家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念碑落成典礼。 全体参加纪念碑落成典礼的知青合影
杜家山很偏僻,是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小山庄,何以名气这么大?全国关注知青历史的人们都知道,《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始末》(人民日报出版社版83页)记载:“ 1、第一个要求插队的红卫兵。'文革'中最早要求下乡的红卫兵,从有文字可资查证来说,要数北京的蔡立坚。”
杜家山因北京知青蔡立坚(原名蔡玉琴)而扬名!
蔡立坚曾是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因步行大串联途经杜家山,她忘不了这个小山庄的乡亲们倾其所有仍寒酸地接待他们,忘不了离开时乡亲们期待的目光。1968年3月,她毅然带着户口和下乡的手续,从北京来到榆次杜家山插队落户。这个山西中条山脉的小山庄,山高路险,仅有5户人家16口人,吃饭靠天,用水等雨, 自然条件恶劣,基本是一个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地方。蔡立坚下定决心,越是困难越向前!她为改变山区落后面貌造福百姓的志气和行动,深深感染了一大批热血青年。她的同学王刚、王桢、汪俊英、孙希文来了,山西大学在校学生周山湖、王和平来了,北京、太原、榆次……,越来越多的知青学习蔡立坚,自愿报名,不畏艰险,陆续有120名知青带着越是困难越向前的豪情壮志上山插队当农民!形成可能是全国最早、规模最大、插队村庄最小的自愿插队知青集体户。
本文作者乔晋湘和蔡立坚后代合影
十多年中,他们同全村5户社员开山治坡,打坝造田,引水上山,把原来的百十亩耕地扩展到400余亩,由年产粮食1万斤增加到11万斤。种植苹果树500余株,核桃树2000余株,还有梨树和各种用材树。知青们用国家发给的安家费为村里买了三十多只羊,后来也发展成百余只的羊群,使杜家山的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和前景。杜家山因此被誉为“知青第一村”! 他们的代表蔡立坚登上了国庆观礼台,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的接见,杜家山知青集体也成为全国著名的先进集体典型。
杜家山知青在表现自己知青生活的油画前留影
50年过去了。今天,当年这些在杜家山留下了青春的欢声笑语,留下了奉献的血水、汗水、泪水,现在依然活的生气勃勃的知青回来了!他们带着浑身的伤痛,带着留下自己奋斗足迹的欣慰回来了!回到了这片曾经为之奋斗的小山庄。虽然他们大多已两鬓如霜青春不再,但是他们仍然高唱着“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和大洋彼岸聚集到这个昼思夜想的小山庄,为他们自己曾经的奋斗、无私的奉献立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杜家山知青上山下乡纪念碑
“杜家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念碑”矗立在村口的高崖上,右边是知青群(石)雕,左边是刻有120名知青名字的石座,他们和前来参加揭幕仪式的朋友、乡亲共有200多人,一起在隆重庄严的氛围中,举行了“杜家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念碑”的揭幕仪式。这是我们山西省第一座专为知青集体立的纪念碑!
周山湖在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杜家山的知青代表周山湖(两次获得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的作家,纪念碑的设计、建造者)在碑前致辞。他在致辞中指出,这座纪念碑是纪念那一代知青奉献精神的碑,是致敬青春的碑!周山湖的致辞感人至深,说出了大家的心里话,令笔者和在场众人数次哽咽落泪。纪念仪式上,知青们在碑前向蔡立坚等已经去世的杜家山知青战友和带队干部默哀悼念。笔者认为感人至深有必要将“致辞”和“碑记”全文展示给大家,让更多的人记住和理解那一代奋斗过的知青人的精神境界和人民情怀,记住知青这个群体对祖国的付出和奉献!
致敬青春——周山湖在杜家山知青上山下乡纪念碑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战友们:
今天,我们杜家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纪念碑正式落成并举行揭幕仪式。这是纪念一段历史的丰碑,纪念一个时代的丰碑,也是纪念我们每一个杜家山知青自己青春的丰碑。
50年前,我们怀着建设美好乡村的纯真梦想来到这里,建立起属于我们自己的集体户,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性情和经历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情怀,那就是愿意把自己的青春热血洒在这片土地,为了我们的信念和信仰,我们吃苦耐劳、辛勤劳动,我们团结无间,互相关心爱护,我们勤奋学习,接近人民,始终保持了旺盛的斗志,蓬勃的热情,不仅取得了一些显著的农林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自己的意志,沉淀了自己的理想,陶冶了自己的感情,使我们在以后的人生历程中顽强进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正因为此,杜家山的知青忘不了这一段风雨兼程的跋涉,这一段披星戴月的求索,某种意义上说,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人生奠基的作用。
这座碑的造型是以连绵起伏的山峰为素材的,中间高耸的尖端象征我们的集体精神与情怀,西边的雕像表现了我们自觉与工农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态度,东边的造型象一柄竖琴,取名“劳动的乐章”,上面的日月星辰象征我们在这里度过的日日月月,碑前的上方台阶11阶和5阶,代表了杜家山全部知青故事延续的时间11年5个月。
青山巍巍、丰碑长立,我们的记忆留在这里,我们的青春留在这里,不管走遍天涯,这里是我们永远的眷恋。
在这样的时刻,我们不能不想起那些曾经与我们并肩战斗、朝夕相处而又英年早逝的战友和已经故去的曾经关心、帮助我们成长的干部同志。他们是:蔡立坚同志,王和平同志,郑浦炜同志、图亚同志、张天喜同志、郭婴红同志、郭俊超同志、郭伍凤同志、王金生同志、吕京克同志,宋乃维同志,程殿瑾同志,刘晓儿同志。
此时此刻,我们不由得想到他们对建设杜家山作出的巨大贡献,想到他们身上的那些优良的品质,想到他们的音容笑貌,想到与他们共同度过的日日夜夜。蔡立坚同志是我们的领班人,是我们的代表,是她在文革动乱的箫煞岁月,首次把目光投向太行山这个偏僻的角落,关注到这里的人民,这里的土地,并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和这里联系起来,因此才有了杜家山的故事,她的情怀是朴实的,也是崇高的,典型地体现了那一代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杜家山后来的战友,都是承继了她的这种情怀,以同样诚挚的感情,把青春的热血注入这片土地。我们有这样的共同点,我们也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色,我们忘不了王和平同志干活的猛武,还有他粗犷、直率的“小青马”的歌声;忘不了丑牛同志那诙谐亲切的性格和他那些才华横溢的诗句;忘不了图亚同志面对寒窑孤灯为西河老乡伺奉病人的场景,忘不了张天喜同志在绝症的病床上向战友交付我们杜家山大旗的画面;忘不了宋乃维同志在批评我们时那种严肃而又充满热情叫人不得不倾服的眼神;忘不了程殿瑾同志忍着痔疮的剧痛,半个屁股坐在炕沿上与老农社员共同谋划杜家山生产的情怀。
津水河奔流不息,逝者如斯。亲爱的战友、师长,虽然你们的身形已经离我们而去,可是你们的精神、你们的心,你们活泼泼的魂灵,五十年来一直活跃在我们身边,我们相信它化作了大塔山成片的松林,化作八缚岭上巍峨的山崖,化作杜鹃的鸣唱,化作山花的烂漫,永远陪伴着我们。
安息吧战友和师长,可告慰你们的是:50年过去了,我们虽不一定拥有财富和名望,绝大多数都还是普通劳动者,但我们初心依旧,仍然有当年和你们一样的热情和情怀,仍然有对于我们火热集体的怀念和眷恋,以及志同道合的凝聚力,面对祖国这5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民族复兴的伟业,我们都毫无保留地奉献着我们的绵薄之力,面对历史的使命,我们每个人都无愧于心。
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死者千古,生者踊跃,杜家山的集体精神万岁!
杜家山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碑记:
杜家山村座落于太行之巅,大塔山、大罗山之腋、津水河之源,自古人烟寥落、荒僻之地也。然至公元一九六八年春,北京长辛店铁路中学蔡立坚等五同学为实现建设美好乡村之梦想,来此插队落户,艰苦奋斗;此事见诸《人民日报》后,这一五户十六口人的小山村遂声名远播、四海关注,带动了全国性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兴起,铭记史册。其后,北京、太原、榆次又有一百一十五名知青受其感召而上山,创建了全国最早、规模也最大之知青集体户,垦荒修地、植树造林,科学试验,传播文化,呕心沥血凡十一年、卓见效绩,其代表受到周恩来总理和毛泽东主席之亲切接见。尤可贵者,青年们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青春朝气,以苦为荣、以苦为乐的奋斗精神,不断学习、思考探索,得到了自身的磨练与成长,为他们在日后的人生道路上顽强奋进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当此50年后,战友重聚于青松之下,回首青春梦,再叙战友情,共同感慨杜家山集体情怀之可贵,遂立碑以志怀。
公元二〇一八年仲夏
当年蔡立坚和知青们在建设杜家山的劳动中
当天,揭幕活动在西河村乡亲们的载歌载舞和知青们的欢歌笑语中顺利完成。
次日上午,活动进入第二阶段。杜家山知青在黄彩村“天下谷”庄园举行了座谈纪念会,晋中市榆次区的四大班子领导同志专程看望和接见了他们,对他们回访第二故乡表示欢迎,并请他们对榆次的乡村建设献计献策。知青们回顾当年在山上艰苦奋斗的一些故事,畅谈知青生涯对自己走向各行各业之后奋斗进取起到的积极意义,讨论的积极而热烈。从大洋彼岸回来的知青作家谈到祖国的腾飞对海外游子的影响和知青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会议在杜家山集体当年的战歌《任重而道远》中结束。
知青们表示,50年过去了,当年的知青也都年过花甲,但初心不改,豪情依旧,愿意为杜家山一带的经济发展,为知青文化的传播继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