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知青网

当前位置: 首页> 知青文化研究

孙成民:“知青精神”值得弘扬光大

时间:2016-03-09 05:29来源:北京知青网作者:angelozh点击:1673次
“知青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代知青义无反顾地为国家、为人民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豪情,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是知青经历的本质反映,也是知青历史的主流写照。

 

 
 
 
 
      “知青精神”值得弘扬光大,“知青精神”是广大知青跟随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符合当今主流价值观的方向,值得继续弘扬和光大。
 
 
  一、“知青精神”是客观存在的
 
 
  “知青精神”是知青群体投身于农村、边疆建设的产物,是这种实践的主观意识和行为的积极向上的能动反映。这里的“积极向上”,是知青群体和个人在这段与共和国共命运的特殊经历中的本质和主流的反映,它来源于实践,又抽象于实践。
 
  “知青精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一代知青义无反顾地为国家、为人民挥洒热血、奉献青春的豪情,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这是知青经历的本质反映,也是知青历史的主流写照。它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曾有过知青经历的人的共识,这种感受和领悟还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与日俱增。
 
  由于知青各自的实际状况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以及对自身知青经历的感受不同,现在对“知青精神”有不同的归纳或提练,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赞成的声音,这都是正常而有益的。我们不能企求得出大多数知青能够认同的“知青精神”的精彩话语或高度凝炼,但我们可以通过对客观存在的“知青精神”的较为深入的研讨,各抒己见,平等交流,求同存异,则能更多更好地反映广大知青的共同心声,以体现适合历史真实的知青精神风貌,并展示适应当今社会需要的知青正能量。这不仅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方向,也是我们这一代老知青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
 
 
 
 
  二、“知青精神”是在知青上山下乡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没有上山下乡,就不可能有“知青精神”,这是毫无疑义的。而知青上山下乡,是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年多年党和国家推进实施的一项重要工作,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毫无疑义的。
 
  我们经常说,“知青”这一代,深深地烙刻着新中国的印记,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灿烂,也经历了新中国的艰辛,他们更身临其境地直接参加了改变新中国“一穷二白”面貌的伟大实践。在如何评价新中国建立以后前30年历史的问题上,党和国家早有定论,即这是“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1),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富裕幸福而不懈奋斗,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2)。
 
  在这期间,广大知青听从党的召唤、为国家分忧而奔赴广阔天地,战天斗地、艰苦拼搏、无私奉献,他们用忠诚、用青春、用热血铸就的“知青精神”,与党和国家这一段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这也正是“知青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在当今仍然需要继续弘扬和光大的根本所在;也正是知青上山下乡在中国大地已经结束35年之久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老知青积极参与后知青时代各项活动的动力所在。
 
 
 
 
  三、“知青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对知青历史的真实记录
 
 
  就知青个人而言,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也无论是蹉跎的还是无悔的,这一段历史都是宝贵的人生经历,都是难以磨灭的个人记忆。而作为知青群体的集体记忆,则不是个人记忆的简单相加,它是依托并超越个人记忆而生发出的较高层次的记忆,它是社会记忆、国家记忆的重要基础。
 
  社会和国家对这一段历史记忆的内涵也不仅仅包括知青这一主体,同时它还包括与之紧密联系的知青家庭、社会各界、学校教育,以及从上到下的党政机构和城乡基层组织等,还涉及到从动员、安置、教育、管理、保护等知青工作,以及这些方面的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反馈和完善等各个环节。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段历史记忆的外延也不仅仅包括中国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政治、社会、国防等现实环境,以及影响和制约这些现实状况不断发展变化的诸多主客观条件和因素,同时它还必然涉及这些现实环境和状况赖以产生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思想的根源和症结。客观真实地记录和展现知青上山下乡这一庞大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正确地总结与反思这一段历史的经验和教训,这无疑构成对这一段历史的社会记忆、国家记忆的基本框架。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唯有站在国家全局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观察认识知青上山下乡的历史,方可获得对这一特殊时期出现的特殊事件的真谛与本质。我认为,这也是今后深入发掘、不断拓展、坚持弘扬“知青精神”的应有之义与重要途径。因为,脱离知青历史的“知青精神”和回避“知青精神”的知青历史,都是不符合历史真实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四、“知青精神”在后知青时代的延续与发展
 
 
  知青时代产生“知青精神”,后知青时代是知青时代的延伸与发展,而知青时代产生的“知青精神”能够在后知青时代得以如此的延续与发展、弘扬与传承,这完全在于“知青精神”的当代价值。
 
  我在《四川知青史》(3)第三卷中将“知青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浓缩为“为国分忧、无私奉献”8个字,并对其作过具体阐释。我认为,“为国分忧、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知青精神”,不仅实录了一代知青的青春足迹,而且展现了一代知青的精神风貌,是这一代知青参加改变共和国“一穷二白”面貌伟大实践而书写的一页精彩篇章。它既是对历史的回味,又是对现实的品尝;它既是昔日青春记忆的线索,又是当今情感寄托的纽带,也是后知青时代连接五湖四海知青的重要桥梁。
 
  在当今,是什么力量能够将全国各地的众多老知青团聚在一起,共同搞研讨、谈历史、搞文娱、去旅游、讲养生、话健康?我认为,最基础的力量就是我们有知青上山下乡这个共同的经历,最根本的动力是蕴涵在这段经历中挥之不去的“知青精神”。正是因为如此,才连接了我们,才凝聚了我们,也才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晚年生活。
 
  镌刻在共和国丰碑上的“知青精神”,是知青群体用忠诚、用青春、用奋斗铸就的,是中国知青跟随共产党不懈奋斗而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财富具有永恒的价值,永远弥足珍贵。
 
 
  (作者孙成民,男,四川省社科院知青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1969年至1978年上山下乡在四川省开江县红岩公社插队落户)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2)《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学习导读》,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2月,第24页。
 
  (3)《四川知青史》(三卷本),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版。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杨屏:习仲勋与近平的父子情

    继弟弟远平之后,近平也来洛阳“还债”了,面对平民,当时贵为国家副主席的他,几乎90度的庄严一躬,鞠出了习家父子对天下老百姓的良心!也鞠出了习仲勋与近平撼人心魄的父......

  • 北京知青网关于知青纪念章发行的通知

    1968年,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与共和国同命运共前进的同龄人值得隆重纪念的一年。因为,知青这个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特殊群体,在共和国发展的史册上,以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忠......

  • 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成立始末

    1968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批示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命令沈阳军区以原东北农垦总局所属农场为基础,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在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执行“屯垦戍边”任务。......

  • 上海知青刘行军和他东北妻子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报道。历经辛酸坎坷,终于同18年前的爱人生活到了一起,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女子王亚文和知青刘行军之间的动人爱情故事,演绎了生活版的“小芳的故事”。......

  • 丁爱笛:陕北十年,那抹不去的回忆

    丁爱笛,1947年5月出生,祖籍山东日照。出生地重庆。清华附中老三届,陕北延川插队十年,做过四年生产队长,四年大队书记兼公社副书记。1978年恢复高考进入上海工业大学。现......

  • 北知网网庆12周年暨上山下乡50周年纪念活动通知

    2018年8月25日,在北京珠江帝景豪庭酒店二楼举办盛大隆重的“庆祝北京知青网成立十二周年暨纪念上山下乡五十周年文艺联欢会”。热烈欢迎广大知青朋友参加。...

热点内容